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5 (1700-1725).djvu/6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公館

興寧驛 在縣西南,近河一里。明洪武五年,知縣段博建。

七都驛 在縣東南六十里。明洪武五年,知縣段博建。

預備倉 有二,舊一在黃埔村,一在華陽村,明正統五年建。今俱徙學宮左。

義倉 在城西

社倉 四一在城中,東在七都,西在岐嶺,南在下洋。知府程有守建。

養濟院 舊在城北。明成化間,知縣黃瑜遷於東門外後圮。嘉靖八年,僉事劉喬重建。三十三年,知縣李德用重建。

漏澤園 在西廓。明嘉靖三十三年,知縣李德用立。

興寧縣治 。明洪武二年,縣丞劉昭輔始建署。正統二年,知縣朱孟德修之。天順五年寇燬。成化二年,典史丁晟重建。弘治十年知縣俞泰,嘉靖八年知縣吳悌,十三年知縣施幹,三十一年知縣黃國奎前後修葺。縣後俱民塘十餘畝,知縣黃國奎實之,以全風氣。署之制,中為正堂,東為幕廳,西為黃冊庫,後為穿堂,又後為後堂。後堂之左右室為庫,後堂之後為知縣宅。幕廳之東為主簿宅,主簿宅之南為典史宅。堂之東西序為六房,西序之北為吏舍。吏舍之西有塘,堂之南有戒石亭。前為儀門,門之左為儀仗庫,庫南為吏舍。儀門外左為土地祠,為延賓館,右為獄,獄南為吏舍。外為譙樓,東為申明亭,西為旌善亭。二亭故額各五,此其一。嘉靖間,知縣方述建。餘一都、四都、六都二圖各一,今廢。

布政分司 在治南。明正統五年,知縣朱孟德建。成化二年,知縣秦宏重修。署西有榕甚大,高覆如蓋,堪稱喬木偉觀。

嶺東道 「舊為嶺南道,明洪武四年,縣丞劉昭輔建。景泰二年,改今名。天順五年,寇燬。成化二年,知縣秦宏遷於布政司左。」 十六年,知縣侯爵復改於東街左,即故儒學基。

府館 在治東北。明嘉靖二年,知縣應鵬翀建。捕盜公署 「去縣北一百二十里,在十三都巡司千戶所東。明嘉靖六年,僉事施儒建。三十四年知縣羅衣重修,歲委主簿鎮之。」

周塘公館 去縣南五十里。明萬曆四年建。陰陽學 在縣後街,今廢。

醫學 在縣後街,今廢。

河泊所 在水口,明洪武四年建。正統六年,知縣朱孟德奏革。

際留倉 在城西北街。明洪武四年,知縣周仕貴建。天順間,寇燬。成化二年,知縣秦宏重建。嘉靖三十一年,知縣黃國奎重建。

水口巡檢司 在縣南四十里。明洪武八年建,後燬。成化十二年建於下岸,尋圮。正德中,巡檢顧侃遷上岸。嘉靖二十九年,巡檢朱榕建鼓樓。十三都巡檢司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與安遠丹竹樓鄰。明洪武四年始建,後屢燬。正德五年,寇亂,巡檢王諫移白水寨。嘉靖六年,邑民張英俊等奏請「分縣治以安居民」 ,分巡施儒復司今所,檄巡檢陳躬築城,出贖金六百,府縣出贖金二千,立司於城之中。城周三百六十七丈,高一丈七尺,闢二門。有千戶所在司東,今廢為社學預備倉 。舊四,明景泰五年知縣舒韶置於廓外四鄉:東和山,南梓槔,西茅塘,北陳坑。天順辛巳寇燬,成化三年,知縣秦宏改建一所,與際留倉對峙,後燬。嘉靖三十一年,知縣黃國奎重建。義倉 在城內。

社倉 五一在城中,東在蓮塘鋪,西在十三都,南在周塘公館,北在羅岡,知府程有守建。社倉 在縣城北隅。明萬曆十八年,本府推官王棟署縣建,置田十四畝隸縣,入租貯此,為會館公用。

養濟院 在城西黃板橋。「舊在城南,明洪武十四年,知縣張助建,後廢。嘉靖九年,知縣吳悌於今所重建。」 三十一年主簿蘇一楠重修。共二十四間,周圍五十九丈二尺。

漏澤園 在城北三里洪塘坪黃圳側。明弘治十八年,知縣芮恩建。繚以周垣,約四十丈,屋三間。今廢。

連平州治 在惠化圖。明崇禎六年題建,推官吳希哲、永安知縣牟應綬、長寧知縣陳國禎總其成。中為正堂,扁曰「萬服」 ,取《易》勞謙,萬民服之義。左為贊政廳,右為龍亭庫。戒石亭在堂前。南為儀門,又南為正門、後堂,如堂之制。堂後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