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6 (1700-1725).djvu/10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巖,高十餘丈,今為水月宮。又上歷磴五百級,為王虛宮。上有通真巖、朝旭巖,險不可躋。北對萬松岡,有寶積巖,亦曰寶光洞。從大巖出後洞門,稍西有紫竹洞。其最高為崧臺,是為上帝觴百神之所。」 《明嘉靖志》:「城北七里,古名岡臺山,唐天寶中,改曰崧臺。自遠望之,石峰森立,蒼鬱磊砢,時興雲霧攀摩青霄絕頂有佳」 處,險不可登,采樵者或引蔓而上,有風藥生石隙中,葉圓而厚,和酒嚼下,能已風病。

七星巖 在縣北七區。連屬曲折,列峙如北斗狀。中一為石室巖,所謂大巖也。連逾瀝湖,半里為屏風巖,又一里為閬風巖。石室西半里為天柱巖,一里為蟾蜍巖,又一里為仙掌巖,西北二里為阿坡巖,延袤幾十里,瀝湖環其下,可通舟楫。明嘉靖間,參政吳桂芳始除道,築臺石室之內,又因斗魁臺而增葺之,亭於巖前,曰「臨壑。」 郡守鄒光祚巖後建星聚亭,亭西有紫竹洞。隆慶間,郡守熊俸於巖左建水月庵,而堤其前為沼。由是郡人乃於山半建玉虛宮,自水月庵後,鑿石盤磴五百步乃躋焉。又架橋瀝湖,名曰「星渚。」 副使李材建鄰天閣於屏風巖,又闢閬風岩,建棲雲亭於麓。由棲雲度蓬壺逕,至流霞島。島前臨瀝水,後倚閬風,東為蛟龍窟,亦名潛曜洞。又為樹德亭於瀝湖北岸萬松岡中。萬曆間,郡守鄭一麟建斗杓堂於水月宮南,副使王泮亭沼中曰「景星。」 自是山水獻奇,亭臺交映,四方來者,未嘗不停驂登眺焉。《石室志》:「天柱峰在石室西,與相室相接,巖去地百餘丈,石劍削壁立,險不可上。萬曆間,郡守」 王泮始穴石百步,掐指而登,所為缶甓,不知何代物,相傳為群仙搗藥處。金液巖在天柱峰稍西,將及峰頂,險踰天柱。元虛洞在天柱峰之陽,由六祖堂紆左歷百餘磴,始至洞口。蟾蜍峰在崧臺西里許,峰半有巖,前為龍媼穴,相傳怪物蟄此,非蛟非螭,風雨晦冥,人有見之者。仙掌峰距蟾蜍峰半里許。峰頂有石如欐指,然未有巖峒。屏風巖在崧臺東,隔瀝湖一水,矗石巑岏,無所謂巖也。山麓有碧霞元君祠。上數百磴曰三仙閣,督府劉繼文建。又數百磴至頂,曰「玉皇殿」 ,近代邑人潘居士建。下山由蓬壺逕出流霞島。未至島,有亭曰「棲雲。」 稍上曰太極洞。又上曰閬風巖,舊名「石角」 ,參政吳桂芳易今名,更上積石如戟。流霞島之東有洞,高僅數尺,臨瀦潭,編小筏而後入。有石床為龍臥處,窈冥深黑。郡人明太史區大相名潛曜洞,郡守王泮題臥龍窩,兵憲李開芳題曰:「龍門。」 後人名含珠洞。天啟間,高要令汪漸磐填潭,築天籟閣其上,人工壓塞,非復仙靈之舊矣。

北嶺 在縣北十里巖前。都高千仞,盤亙百餘里,為府治後山。峰巒連屬,宛若屏障。其中一峰,屹然雄傑,名「將軍嶺。」

雙源洞 在縣北。洞口石如堵崖高丈許。緣崖下過淺水,炬而入。有泉自南洞石根出,殊清冷。涉「而西,水又涓涓出,掬之微溫,多敗葉流出,旁多怪石,相傳銀瓮覆其下。」 紆入里許,水漸深,不可涉。昔有漁者欲窮其源,編筏再往。水漲,迷洞穴,故老從巖外嘗聆張樂之音,不審是何境面。北嶺為辟支巖,即阿坡也,內祀禾花仙女。別洞深黑,不可入。

石洞 在縣北十五里石室東。洞門高十餘丈,前後二門。後門為土人所窒,頂門中霤巨石覆其上,若墜不墜,洞中石森立如戟,中置神祠,或曰「高要周氏也。」 有石竅,深不可底,相傳竅中日出米供守者,僅一升。守者冀其多,稍削大之,米遂絕。

獅子岡 在縣北,與石洞相接,潘夫人墓在焉。河鼓巖 在縣北二十里。由石簰村過金沙溪,經獨石凡數里,始至河鼓巖。高不及石室,廣僅三之一。有兩門,皆南向,中積水如疊鼓,又如半月,深處不可測,舊名「銅鼓。」 兵憲李開芳易今名。「石室。」 諸巖皆水環石,獨此巖石環水。

頂湖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水坑,都高千餘仞,周百里,屹然為一方巨鎮。山頂有湖,四時不竭,盤鬱森聳,攀躋莫至。相傳有樵者於山中見大卵數枚,收之下山,雲霧四起,雷電迅發,還卵舊所,天乃開霽。其山產茜草,山半有白雲古剎,遶寺產佳茗。過寺有龍頭石,東有太窩坪,寺下有羅漢橋,又下有涅槃臺,石前有龍潭寺。東有小頂湖,多衲子掛錫。北有石室。

九坑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水坑都高五百餘仞,周五十餘里,出泉九派。舊有茶園四十四所,猺人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