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6 (1700-1725).djvu/10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勞山 在縣東北一百里水坑都高數百仞,周三十餘里。山徑險狹,樵者以為勞,故名。

石頭岡 在縣東一里。臨江突起十餘丈,巨石厜㕒,府治第一重下關也。舊有石頭庵,後改崧臺書院。俗指此為「崧臺」 ,誤矣。今為閱江樓。石頂岡 在縣東五里,巨石浮出水際,郡城第二重下關也。明萬曆十年,知府王泮建崇禧塔其上。

高峽山 在縣東三十里黃岡都高百餘仞,周三十里,與爛柯山對峙,束江流。吳步騭為流州刺史,以兵取南海,衡毅錢博等拒戰於嶮口,即此。相傳山有羊化石,因名羚羊峽,又名靈羊,一名高要峽。古有峽山寺。唐沈佺期《峽山寺賦》稱「端溪妙境」 ,即此。今峽口有關聖祠,又有羚山寺,後為大士殿,前有香雲閣,郡守陸鏊創建。別麓有香澗庵,僧引泉溉茶,今僧海閏重拓。峽對岸有龍華寺,鄉人建。峽中有九頭頂、阿㜑頂、釣魚臺,水漲湍急處。對岸有虎坑,有望夫石,皆幽勝。有石硯礦,即唐宋采硯坑也。內有下巖、中巖、朝天巖之別。

大岡 在縣東八十里寶查都。頂多松,九月九日鄉人集焉。

登雲臺 在縣西一里。高二丈,周一里,其頂寬平,因以「臺」 名。

龍頂岡 在縣西。高五丈,周二里,林木蓊鬱,旁皆民居。

三台岡 在縣西。三岡鼎峙,狀若三星。東南有祐聖殿,今廢。

白沙岡 在縣西八里。秀拔高聳,為郡之來脈。鄉人築圍,稍夷其巔。明天啟間,知縣汪漸磐補培之,人文復盛。

小湘峽 ,在縣西二十里桂林都。高數十仞,周八里,群峰矗峙,大江流其中。

大湘峽 ,在縣西三十里,小湘峽西五里許。峭束江流,山高水深。

望夫山 ,在縣西八十里祿步都高數百丈,周百餘里,屹然天際。按《郡志》云:「古端州有望夫山」 ,即此。上有猺。

騰豺山 ,在縣西一百里,山勢險峻。《方輿勝覽》云:「其山有豺,似人髮覆面,乃騰豺也。」

進唐岡 在縣東南五里,儒學之面山也。明萬曆乙酉,知府鄭一麟建浮屠其上,曰「文明塔。」 歸善葉春及有記。

烏榕岡 在縣東南七里郡治之巽方。巡按王命璿、兵憲蔡善繼建。浮屠其上曰「巽峰塔。」 王侯峰 在縣東南十里新江都。高數百仞,周三十里。宋元豐五年,郡守王泊葬其下,故名。爛柯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頭溪都。高數百仞,周百里,西麓與高峽山相對,束大江東下,中有宋硯壙,東峰如卓筆,常有雲霞。俗傳王質觀棋處,後人於石上鐫「爛柯處」 三大字,徑尺餘。疊石為蓮聖庵,頗幽致。

橫石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典水、依坑等都。北扞大江,南為金西都。

大頂岡 在縣東南九十里新羅都。跨紫荊、白鷺諸嶺。頂有石龜。歲旱,土人燔禱輒雨。

金洲岡 在縣東南小龍水口。巨石嶙峋,高數十仞,周數百丈,屹立江流。

羅鬱岡 在縣東南一百里新羅都。橫屹江面,西江捍門也。潦漲漩渦頗險。

南蓬嶺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一名蓬萊山。自新羅都至官棠甲,延袤二十餘里,高二百餘仞。東麓為官棠山,支委為古耶等岡。南為小蓬洞,有甘泉。少司徒區大倫建蓬山書院。

銅鼓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馬鞍都,高千仞,周三十餘里,府治之案山也。山有赤石,形如鼓,扣之有聲。久晴,山色冥黑則雨;久雨,山色鮮露則晴,郡人以為陰晴之驗。

白豬岡 ,在縣西南五十里白豬都,高百餘丈,周三十里,有石如豬形。歲旱,鄉人禱雨,以白泥塗石,輒應。

雲從山 ,在縣南二十里蓮塘都,高百餘丈,周五十餘里,層巒疊巘,秀出天表。雲見則雨,故名。有泉流五六里,旱則鄉人引以灌田。

寶蓮臺 在縣南三十里蓮塘都,高三丈,周一里,其阜若臺,曰「寶蓮」 ,以在蓮塘都也。

新婦嶺 在縣南四十里新村都。嶺勢岧嶢,頂上平闊,內有池,水深數尺。旁一石,若「新婦洗妝」 ,故名。又有梳妝臺、盥盆,避寇者結寨於上,池水秋冬不竭。

神符巖 ,在縣南五十里。土山戴石,峭立如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