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6 (1700-1725).djvu/10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類神靈所為,故名。南曰大巖,北曰小巖。大巖深十餘丈,高廣三丈。南有穴深黑,匍匐入二丈,方可行。穴愈深而風愈猛,冷氣襲人,不能久留。小巖深廣減大巖之半,內有石罅,仰視見天。巖口有井,四時不竭。歲旱取水,禱之輒應,謂之「龍井。」 考《明嘉靖志》,「城西一百里有書山,在都騎都,高千仞,周五十餘里。郡人嚴穆讀」 書其上,子諷以特奏知韶州,孫挺臣以正奏通判廉州,累世仕宦,因名。又城西百餘里有聖山,在楊柳都,高千仞,周八十里,有流泉,傍建神祠。舊《志》云:神姓司馬,又稱孔氏。歲旱禱雨,詣其祠,拆去瓦數片,以竹引泉,過祠,下雨輒至,因以聖名。今皆割隸東安縣。

瀝湖 在城北五里。巖前都北山諸澗之水,匯為黃塘。上欖塘至巖前愈廣。環石室,大巖漱漾。流霞島、閬風、屏風、天柱諸巖,春夏潦漲,極目浩淼。多魚利、蓮藕、菱芡之屬。昔為居民築堤包塞,潦漲靡所受。明萬曆己亥,嶺西副使李開芳悉清出還官,豁其承稅。督府戴燿大書鑱壁曰:「澤梁無禁,巖石勿伐。」

躍龍橋水 在城東,一名「新瀝水。」 明萬曆間,知府王泮釆眾議,分引瀝湖,自石頭岡出大江,漲潦有所洩,民受其利。

後瀝水 在縣東瀝湖過巖後,束為小渠,遶北山石子灘三十里,出羚羊峽,下入大江。

黃岡沙 在縣東二十里黃岡都江中。明萬曆十五年,知府鄭一麟建龍母廟其上。後潦漲,沙洲半沒於江。廟移建下黃岡村錦被灣上。「東洲沙 」 在縣東四十里羚羊峽口。下江中居人數千家。

寧塘水 在縣東東洲北岸水坑都,源出頂湖九坑,南流二十里,過寧塘村入大江,俗名「羅隱埇。」

長利水 在縣東五十五里。闊一十一丈,冬夏皆通舟楫。源出九坑,東南流五十里,經長利都入大江。

古婪水 ,在縣東七十里,闊一十八丈。源出四會諸山,南流五十里,經紅查都入大江。

貝水 在縣東八十里。一名鴉鵲水。源出四會縣高沙陂,南流四十里,經寶查都入大江。《明成化志》名安南水,亦名飛水。

清岐水 在縣東九十里小洲都大江之北,即四會縣。綏江在大沙分支,南流二十里與大江合。舊名「古武水。」 自昔設隘屯兵,為用武之地。今為嶺南戈船哨埠界。

小湘水 在縣西三十里桂林都。源出北山羊梯石,南流三十里,過小湘山入大江。

大湘水 在縣西四十里桂林都。源出雞籠山,南流五十里至寨門岡入大江。

筍峒水 在縣西五十里祿步都。源出德慶州大朝山,南流三十里,經筍村入大江。

都偃水 在縣西七十里樣源都源。出德慶州大朝山,南流五十里,經都偃村入大江。

宋崇水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桂平都。源出良村都諸山,西北流經宋崇故郡址,至三合與鸕鶿峽水合,至宋崇渡口入大江。以舊「宋崇郡」 得名。

古霸水 在縣東南五十里。源有二:一出茅逕、烏石諸嶺,東北流,一出爛柯山南麓,東南流,至古霸村上合流,東至雙竇入復源水。《明成化志》以為「古罷水」 ,非也。

金雞水 在縣東南七十里。舊《志》稱「鸕鶿峽水」 ,源出老香山,東流七八十里,過金雞營,至平頭村,析為二派。一過白土井灣頭,至三合,與宋崇水合入大江。一過鸕鶿峽,流合都含水。明洪武間,潦決百二十餘丈,汎浸高明。永樂間,塞復決。正統三年,知府王罃伐石甃築,水道仍舊分流典水 ,在縣東南,一名蒼梧水,在典水都。闊二十丈,源出爛柯山,初成瀑布。東流屈曲二十里。入於大江。

復源水 在縣東南九十里金利都,闊十五丈。自大江金利水口分流西南三十里,復合大江。小龍水 ,在縣東南一百里,源出古道逕諸山,東流與復源水合,入大江。

北港水 ,在縣東南一百一十里范州都闊十丈。自羅鬱岡分大江水,遶范州諸村,南流至牛圍口,入高明倉步水。

官棠水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即請幫助識別此字。滘水也。源發官棠山,流至阮埇清溪為請幫助識別此字。滘,二十餘里,入《倉步水》。

大灣水 在縣西南三十里大灣都,源出東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