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6 (1700-1725).djvu/1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經南恩葬此,改名「官山。」 群山萬壑,四面環繞。金花嶺 ,在縣東北四十里。

馬銜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至金花嶺,又攀躋十里至山頂。高二百餘丈,處於眾山之中。有龍潭三,絕頂巨石如砥,容四十餘人。北復陡立二、三丈,周十丈,刻「龍潭聖跡」 字。石傍隙開,如馬受勒,水從隙注為上潭。潭周六七丈,清澈下深無際。環石右注為中潭。又流下山麓為下潭。旱取上潭水禱必應。復有碣,惟五「聖」 字可辯,疑古有祠,傍石如舟,刳其腹,山後連合溝猺。

合溝山 ,在縣東北,有猺。

合門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夾蓮塘水對峙如門。

秀石山 在縣東北馬銜東北。派高略類馬銜。山頂巨石平整,可坐百人,有猺居之。

三龍山 ,在縣東北九十里。高二百餘丈,有猺居之。

朝官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

石坑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自此以下,數山起伏東行不絕,如那鄧、湖湧等峰,各有猺居有名,餘不能悉記。此一派為陽江外藩也。

烏石山 ,在縣西北。有石如烏鳥,因名。

雨霖山 在縣西北,與烏石連接。多竹木,深林密箐,雖旱烈中,葉露恆滴,四時多雨,故名。羅嶺 ,在縣西北,與珠環、蟠龍皆雨霖,近派陽春界山。《明一統志》:「羅嶺出沉水香」 ,今無。

蟠龍山 在縣西北南河都,與陽春分界。珠環山 在縣西北南河都。舊傳「山出銀硃」 ,以竹入土中,硃即滿竹管而出,今無。

鼉山 在城內縣東二十餘步。地脈由東山突起平坡,延迤半里許,其形如鼉。縣治建於山西之平洋,今改建鼉山左側舊治,半建察院,半建守司。

東山 在縣東一里。高六十餘丈,闊三四里,怪石林立,為近城勝概。正頂有石塔,古讖云:「若還此地,好建塔鎮州衙。」 宋寶祐二年,知州黃必昌建塔以應驗,塔上字刻猶存。南有觀音巖,即余久大刻瑞禾石處,今鑴大士像。巖上僧構庵其下。山麓有唐馮盎墓及宋義塚在焉。

王母岡 ,在縣東三里。高百餘丈,周十餘里。岡西有妙法庵,今廢。

琨山 ,在縣東五十里,界於喬馬,平地二都高三百餘丈,周四十餘里,上有峰如卓圭。

斜嶺 在縣東九十里,那柳鋪東五里。界惡險,易藏盜。明正德九年,御史高公韶改路,避險就夷,人以為便。

茶托岡 在縣西二十里。形如茶托,故名。岡上有「父母」 二字,大二丈餘,深尺許,闊如之。岡周遭俱有青草,獨字畫內歲久不生,亦異也。

羅琴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高三百餘丈,周八十餘里,眾峰攢立,四面不殊,朝陽為羅琴,夕陽為磨刀,陽為射龍,陰為茶水,各有猺。中峰龍潭雖冬不涸,潭鳴輒興雲,旱取水,禱之必應。相傳羅含㩦琴游此,故名。山頂有石刻琴形,又有碁局,或云仙人所為也。又有石如屏,產蜂蜜、梅、桃、金橘。攀躋甚險,人鮮能至。

廝打岡 在縣西三十里鴈村,都高五十餘丈,延袤五里餘。每歲五月五日,鄉人不拘老少,咸來奮鬥,勝則一方獲吉,否則生災咎焉。退錢嶺 在縣西五十里樂安西。往年地曠人稀,多劫掠,凡負重貲必敗,故名。或云:兩山聳拔,行者難前。作《退前》。

郎官山 ,在縣西六十里。高四百丈,覆百餘里。上有龍潭,深二丈,廣倍之。自生梅桃李菊之屬,題詠甚眾。

箭榦山 :在縣西八十里。舊多產箭竹。

鹿圍山 在縣西。多麋鹿麞麚之屬。尖嶺 在縣西百十里,稍北為鵝毛山,百二十里為虎頭山,近太平驛。

王公嶺 在縣西三十里馬村西。山逕舊疊石,不通往來,懸崖最苦。明萬曆四十八年,參將王揚德新開地方便之,遂名為「王公嶺。」

印山 在縣西百五十里。有印山鋪。

望夫山 傍有丫髻石,在縣西一百六十里,外界電白縣,高四百餘里,上有石如人引領,世傳有婦因夫久商不歸,登望所化。

鐵帽頂山 :在縣西稍南,最高峻。上有巖洞,《紆迴宿》稱天險,猺狼據為巢穴,與雞籠山相近。舊常調神電衛指揮駐雞籠山守之。

梅峒山 在縣西稍北,高二百餘丈,周一百餘里,以產梅故名。舊《志》:在縣西北一百八十里。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