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7 (1700-1725).djvu/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四十六卷目錄

 肇慶府部彙考四

  肇慶府山川考四水利附

  肇慶府城池考

  肇慶府關梁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四十六卷

肇慶府部彙考四

肇慶府山川考四水利附  府志

本府。高要縣附郭。

附郭堤 亦名「護城圍」 ,在東西河旁。明洪武十六年,鄉人李儒傑等增築蓮塘,基長四千八百丈,捍田五百餘頃。嘉靖二十八年,本府通判甯元伯用石修砌二百三十丈,下蒙基砌石四十丈,謝家基砌石三十丈。萬曆十二年,知府王泮從暗寺岡開新瀝,臨江創躍龍橋。先是,瀝水從西來,直下水基,至此始南行入江。萬曆十四年,水,大橋圮,知府鄭一麟重修。萬曆三十九年,西潦暴漲,諸堤俱決,督府張鳴岡、知府江中楠捐金修築。四十一年堤決,知府戴熹築復。四十二年又決,督府周嘉謨、巡按御史田生金發帑修復。崇禎五年,知府陸鏊、知縣張明熙於北郊寶月臺開新瀝,達七星巖,接舊瀝諸水,出躍龍橋嶺西道左,布政王道元捐俸董成之,孝廉譚勝祖督修。

水磯堤 在城東三十里巖前都。其地窪下,每歲西潦泛溢,則先從此漲入城北隅,及東西廂黃岡、漕灣、陶山、巖前、桂林等都,田塘皆沒。明洪武初,知府王全創築基圍,長三萬五千四百丈,中為石竇,以殺水勢。堤內田塘七百餘頃。宣德間,知府王罃復督民於基上培土一丈。成化間,知府王瑜加修。嘉靖十九年,洪水潦漲,崩竇穴。知府袁載、知縣陳豫章督民補築。萬曆四十二年堤決,督府周嘉謨、巡按御史田生金發帑金築復。

新江堤 在城南三十里新江都。明永樂三年,鄉民莫以信等具奏「築堤,周三千七百餘丈,內有溝七、竇五。永樂十六年以後三決。宣德四年,決魚梁竇及堤五十餘丈。」 正統四年,知府王罃、通判王傑隨田出貲布石一萬五千六百丈,於魚梁油麻上下河分大埒五竇及湍水處,捍田五百餘頃。萬曆四十一年,西水淹過堤上,知府戴熹責民修築。

頭溪堤 在城東四十里頭溪都。明洪武十九年,鄉人何志可等築,捍田一百八十餘頃。天啟七年,堤決,知縣袁儼責令民照稅築復。

的村堤 在城東五十里巖前都,捍田塘四百餘頃。明天順年間決,知府黃瑜督民修築。欖江堤 在城東七十里欖江都。宋至道二年,鄉人彭達甫等築,高一丈二尺,周三千七百丈,捍田一百五十餘頃。

塘步堤 在城東六十里水坑都。元至正二年,鄉人植成等築,周一千三百餘丈,捍田六頃餘。橫查堤 在城東八十里橫查等都。明洪武二十七年,鄉人黃阿思等築,周一萬一百丈,捍田八百四十餘頃。

豐樂大圍堤 在城東八十里依坑都,東北連四會,內圍桂峰、寶查等八都田地塘一千餘頃。明永樂「間,鄉人黃阿思等奏築後決。成化間,知府黃瑜、弘治間,同知張吉相繼督民修築,砌二石竇,以防水患。萬曆四十二年復決,督府周嘉謨、巡按御史田生金、知府戴熹發銀委三水縣丞張大寵督工修復。崇禎三年又」 決。知縣張明熙築,復

皇清康熙八年又決,知府史樹駿督民築修。

金西堤 在城東百里金、西等都。宋至道二年,邑進士黃惟堅築。高一丈四尺,周一萬三千餘丈,捍田一千二百餘頃。原設雙竇,近因重建。一穴稍小,出水甚艱,農人病之。

金溪堤 在城東九十里金利都。元至正元年,鄉人杜必昌等築,高一丈二尺,周六千一十丈,捍田二百五十七頃。

范州堤 在城東百二十里、范州等都。元至正十二年,鄉人白得清等築,高一丈二尺,周六千三百四十丈,捍田三百八頃。

柏樹堤 在城東百二十里柏樹等都。元至正十二年,鄉人鄧源遠等築,高一丈,周四千七百八十丈,捍田三百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