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7 (1700-1725).djvu/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新興縣

赤子城陂 在城南。源自白蟮坑,從西門入城,經西北街,流出北郭,灌溉附郭田百頃。明正統五年,知縣雷晏築。正統九年,砌築新城,截斷水從坑出北郭,不得灌溉田橋亭。鄉民詣當道,請於洗河築陂開溝,南門壕,通井料村,出北郭,灌田數百頃。後隆慶戊辰,同知郭文通以陂水界斷縣脈,督率兵夫,自南至西,用土填塞橋亭,鄉民復訴上辛未,知縣鄧應平於東方開溝引洗河水,自南而東與北合,故道仍舊,灌田不缺,復得城中遶州水添灌,橋亭之田倍收。

馬巷陂在 仁豐都。元至正間,鄉人陳文廣築,灌田百餘頃。

雲區陂 在延壽都。明洪武二十年,鄉民李仁壽築,灌田六十餘頃。

羅馬陂 在照會都。明洪武五年,鄉人陳有保築,灌田四十餘頃。

觀登陂 在照會都。明洪武三年,鄉人梁子斌等築,灌田七十餘頃。

黃莫陂 在仁豐都。明景泰五年,鄉人梁克備築,灌田一百二十餘頃。

社墟陂 ,在縣治東南三十里。源自天露、賢嶺二水流至大河口合流。築塞上陂,灌田五百餘頃。

陽春縣

上坑陂   、羅鳳陂   、石蓬陂。

黃麖灘陂  、小蓢陂   、文勞大陂 俱在南廂。

橫河陂   、大江陂 俱在思良都。

荔枝巖陂  埇塘陂 俱在順陽都。

大塘陂   長湖陂 俱在南鄉都。

和尚井陂 在太平都

陽江縣

北城堤 在金雞廟前

麻濛堤 在城西南。明正德八年,參政黃顒築,蓄水護城。嘉靖二十五年,知縣吳煥章砌石。萬曆八年再築。

辣達堤 在縣西南四十里。高七尺,長五十丈,外障海水,溉田五十頃。始於宋。

北宿堤 近辣達基,始於宋,明洪武初,民關文彬重修,溉田十餘頃。

洗腳陂 在縣東南二里。源出大坑山,蓄水灌田數百畝。

高明縣

大沙堤 在縣東十里。元至正間,羅塘、田心、清泰、楊梅、上倉,五都鄉人黃澤、鄧德達築。高一丈三尺,周四千八百九十六丈,石竇三,捍田五百餘頃。明嘉靖乙酉決,知縣陳坡修復。而嚴氏則言其祖嚴福因南海陳博民奏築十八堡鎮埇等堤,西潦衝激,乃於永樂二年,合五都民奏築此堤,非元至正也。又舊《志》:「大沙圍內有雲晶水,起自周屋海,抵於深埇口。通判李敏以當絕戶稅,凡一十餘頃。」

石奇堤 即秀麗堤。在縣東四十里。元至正間,鄉民區敬之等築。分上下圍高一丈二尺,周二千五百餘丈,石竇四,捍田三百六十餘頃。後基址漸低薄。明萬曆間,督府周嘉謨、許弘綱,巡按田生金、王命璿,前後發銀修築,民德之,立《末賴》,祠於右洲堤上。

停步堤 在縣東十五里。明成化間築,高一丈二尺,周一千七百餘丈,石竇三,捍田六十餘頃。舊堤多無稅,建縣時,官府城池街渠,據民稅者以坐於堤,今皆隨田派矣。

白鶴堤 在縣東四十里。元至正間,范州、古霸二都民築,高一丈一尺,周一千八百餘丈,石竇一,捍田七十餘頃。明萬曆四十二年,督府許弘綱、巡按王命璿以圩基低薄,發銀修築。崇禎三年決,民照稅辦料修築。

小零堤 在縣東三十里。元至正間,范州、古霸二都民築,高一丈,周九百餘丈,石竇四,捍田八十餘頃。

南岸堤 在縣東三十里。元至正間,古霸、范州羅塘、倚步四都民築,高一丈二尺,周三百餘丈,石竇三,捍田三十餘頃。

進州堤 在縣東三十里。元至正間,范州、古霸二都民築,高一丈二尺,周二百餘丈,捍田一十二頃。其堤小薄,連年水決,民自出料修築。企山堤 ,在縣東三十五里。元至正間,古霸、羅塘二都民築,高一丈二尺,周三百餘丈,石竇一,捍田二十餘頃。

菰茭堤 在縣東三十五里。元至正間,田心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