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8 (1700-1725).djvu/10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彪、同知周熛各捐俸辦料,買米散給工匠,酌委文武各官分行督理。通將圮壞單薄之城,逐一修築,高厚城壕疏濬,而周圍垛口俱另式改造,煥然一新。刺史陸彪有《記》。康熙九年,郡城東垣崩數十餘丈,又颶風頻發,城垛窩鋪十壞八九。知府吳盛藻倡議修築,與同官廳縣紳士各量捐資俸,於十年工成。

外縣

遂溪縣城池 ,舊在二十二都舊縣村,宋紹興二十年遷今治,俱未有城。明洪武甲寅,知縣元太初始築土牆。正統乙未,知縣蘇觀改築石城。觀以土牆易崩,乃命工伐石,築石城,周圍四百七十丈,高一丈五尺,瞭墩四十,窩鋪十六。開三門,曰東門、南門、北門。城樓三座,浚以壕塹。嘉靖辛卯,知縣張惠修。成化初,猺賊煽亂,民病防守,乃塞東門,止存南北二門。張惠興工築浚城池,乃開東門,設墟於外,招商建鋪,為衛禦之計。嘉靖庚子,知縣班佩復修,颶風大作,石牆傾圮,佩命修飭,堅完如故。隆慶壬申,推官鄭國賓增修。國賓署縣,視城垣卑矮,乃伐石陶磚,周圍甃高三尺,闊五尺。萬曆壬辰,知縣陳庭詩創三門月城門樓縣舊無重門之固,庭詩用磚石創建東、南北三門月城,周圍共六十丈有奇。又於門上各建重樓,東曰「崇陽」 ,南曰「仁濟」 ,北曰「朝天。」 萬曆丁未,知縣羅繼宗修。繼宗精於堪輿,以北門風水不利,始塞北門,開西門,城內文教漸興。至崇禎間,同時進庠者有二三十人。崇禎己卯,知縣慎思永重修。

皇清康熙三年癸卯,署縣同知王弘志修築磚石灰

「料人夫,按社計口派辦。時兵荒錢糧無所出也。徐聞縣城池 ,漢元鼎置縣海濱討綱村。元至正丁未遷賓朴,未有城。明正統三年,知縣李就始築土城。天順六年,遷入海安所。時西寇剽掠,平其城而墟之,故遷。弘治十三年,知縣平鋼申復賓朴,創石城。民苦軍桀驁,思故土,故鋼復城之,周圍六百餘丈。正德庚午,知縣」 王澤增築濬壕,增城高一丈四尺,廣八尺有奇,用《堪輿》議,填塞北門扁。其城門東曰「安海」 ,西曰「迎恩」 ,南曰「太平。」 嘉靖四十五年,添設月城三門,俱添建月城,周圍各十三丈。萬曆三年,知縣張思益增築周城,增高三尺,復建敵臺十二,高四丈,闊如之,覆以瓦。舊南門在縣治西,至是改縣前,扁曰「民安物阜」 ,萬曆五年,知縣田舜耕加修。耕見土性易塌,實以粗石,重加築建。萬曆二十五年,知縣張大猷重修。於月城各鐫石頭:東曰「朝陽」 ,南曰「若時」 ,西曰「有成」 ,崇禎十二年,知縣吳國斗詳將

文廟前建子城,開「文明門。」 是科丙子獲雋二人《乙》

酉科獲雋者三人,嗣因《亂門塞》。

雷州府關梁考        府志

本府。海康縣附郭。

龍鳳橋 在府治中道前。先是海北名邦坊,前對一屏牆,壁立長溝,上了無餘地。明萬曆壬子夏,推官歐陽保改建龍亭庫於前,因移向前一丈五尺。前面氣勢寬廣,伐石建一拱橋,接地氣以往來,周圍衛以石欄,以其為龍亭出入之地。且左右有龍亭、鳳仗二坊互峙,故名曰「龍鳳橋。」 阜民橋 在城中正坊衛治前。宋乾道五年,郡守戴之邵刱橋北。舊為州治,故曰「阜民。」 元延祐七年,廉訪使上達世禮建圓通寶閣於上,歲久湮塞。明正德間,郡守王秉良重修。

石渠東西二橋 一在城內桂華坊,一在明善坊。戴之邵架石橋於渠之東西,路通大小西街。《官賢》東西二橋 在郡城內官賢坊。戴之邵建。冠英橋 在郡城內桂華坊。戴之邵建。

西門橋 :在郡城內桂華坊。戴之邵建。

城壕橋 「東、西、北三城門內。元至順間,廉訪司僉事呂琉因賊侵境,用板架橋,有急則撤之,以備不虞。明洪武七年,指揮張秉彝、朱永、周淵,通判李希祖,修築城池,易板以磚。」

寺門橋 在城外西湖坊,宋乾道間,郡守戴之邵建。

水月橋 在天寧寺內。明正德乙亥,郡守王秉良建,扁曰「水月。」

惠濟東橋 在西湖東閘。宋紹興間,郡守何庾開渠建閘,砌石橋,因其有惠濟之利,故名《元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