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橋 在縣東南七十里二十二都下步村。宋時士人戴弼先伐石砌橋路,東通郡城。寶祐四年,邑人紀應炎及進士第還經此,邑人榮之,因名。
那鬱橋 在縣東南一百里二十二都那鬱村。明洪武八年,郡人孫釜募緣伐石,路通郡城,因其地林木叢鬱,故名。
莊家橋 在縣南八十里二十一都。宋咸熙元年,僧人劉宗成募緣伐石砌橋,路通郡城。昔有莊姓名嗣孫者,中咸淳間進士,居其地,故曰「莊家。」 咸淳六年,縣尉陸永仁重修。
仙車橋 在縣南一百三十里仙車鋪前。明洪武七年,典史林子華伐石創建。路南通郡城,北達本縣。
城月橋 在縣南九十里城月驛路上。元至元間,萬戶譚寧砌石路,南通郡城,北達本縣。那弄橋 在縣南七十里二十三都那弄鋪前。明洪武四年,知縣王淵創路,南通郡城。
烏泥橋 在縣北二十里二十五都大安鋪前。明洪武四年,知縣王淵剏路,南通郡城,北達石城。
百丈橋 在縣南一百八十里第三都特侶塘中。宋紹興初,道人馮氏募緣鳩工建立,尋廢。紹興二年,郡守俞令趙伯檉捐金命鄉人陳師正重修。嘉定十六年,太守陳斌復命僧妙應募緣重修。李仲光《記》。明正德丙子,郡守王秉良興工重砌,疊石墩十五,通水道十四,梁以石板架之,長闊如故。路南通郡城,北通遂溪縣,因其基長,故曰「百丈。」
西溪橋 在城外半里,修輒圮。明嘉靖二十年,知縣班佩命工重修。
菩提橋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通明村後。明萬曆三十九年,白鴿寨把總續蒙勳捐俸伐石創建,復砌築通衢。北路通各村,南達通明。以橋在菩提港,故名。
平樂埠 在縣東五十里二十二都平樂村。自吳川等海至此,泊舟路西通本縣。
北裏埠 在縣西南二百里第八都。自海康翁家港至此,泊舟路東通潿洲,北通縣城。
調雞門埠 在縣東南一百一十里二十都。自吳川硐洲海至此泊舟路南通郡城。
文體埠 在縣西一百里二十五都,自廉洲海至此,泊舟路北通縣城。
舊縣埠 在縣東南七十里二十二都舊縣村。自調雞海至此泊舟路,北通縣城。
了村埠 在縣南一百里二十二都了村。自調雞海至此泊舟路,北通本縣。
通明埠 在縣南一百四十里二十一都調蠻村。自吳川等海至此泊舟路東通堪川巡檢司,南達郡城。
調神埠 在縣西南一百里。自海康翁家港至此泊舟,路通潿洲巡檢司,北通本縣。
麻廉博潭埠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二十六都。自石城陵祿海至此,泊舟路東通海康縣。窮湧埠 在縣西南一百四十里二十七都。自石城烏免海至此,泊舟路北通新安驛,南通郡城。
博郎埠 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二十七都。自廉州海至此,泊舟路南通郡城。
調樓埠 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二十都。自廉州海行舟至此登岸,路東北通本縣。
博竈埠 在縣東七十里二十二都。自吳川海行至此登岸,路南通郡城,西通本縣。
寶滿埠 在縣東七十里二十二都。自吳川海行舟,至此登岸,路南通郡城,西通本縣。
通明渡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二十一都。造舟以渡,歲編夫二名。其渡頭淤濘,人多病涉。明萬曆三十九年,把總續蒙勳伐石砌大路,直抵調蠻村,共長四百一十五丈,往來便之。
莊家渡 在縣南八十里二十二都。官舟。歲編夫二名。今廢。
麻參渡 在縣南七十里二十都。官舟歲編夫二名。今廢。
曾家渡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二十一都,官舟,歲編夫一名。
麻丹渡 在縣南一百里二十都。官舟歲編夫一名。今廢。
庫竹渡 在縣南九十里二十都,官舟,歲編夫一名。
樂民渡 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第八都。官舟。歲編夫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