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8 (1700-1725).djvu/10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祿遐渡 在縣東二百里二十都。官舟歲編夫三名。今廢。

平樂渡 在縣東南十里二十一都。原有「官編夫」 ,今廢。

新安渡 在縣西南一百四十里二十七都。原有官舟編夫,今鄉民賺利。每年編銀五十兩,貯庫充餉。自造舟二隻,水手十四名裝運,計人貨收銀,今已禁絕。

徐聞縣

龍濤橋 在縣東南城腳,通水關。

通惠橋 在縣西南城腳通水關。明嘉靖間,知縣方逢堯因兩水汎濫,乃環城鑿渠,疏通水勢,自西而東,名「玉帶水架橋」 ,二形家善之。近填閼宜濬。

大水上橋 在縣東十里。元大德主簿吳均順造。長十五丈,闊二丈,路通錦囊。

大水下橋 去縣二十里。元大德造。明正德乙亥,生員董朝綱捐資重造。今壞。

調祿橋 去縣六十里。明永樂十一年,知縣石彥誠造,路通寧海司。

新安橋 去縣九十里,石彥誠造,路通錦囊。那調橋 去縣一百里,明洪武間知縣武亮造。孤洲橋 在錦囊所西門外,近壞未修。

《那榜》橋 石砌,路通郡城。

邁章橋 在縣東北十里,邑用瓦窯出此。「那橫橋 」 在縣南二十里,宋時建。

官田橋 在縣西南三十里。明成化間,主簿彭用乾造。

英利橋 在縣西北五十里。明洪武五年,縣丞楊天祐建。

遇賢橋 去縣六十里過賢鋪那溫水上。南包橋 去縣七十里南田水上。二橋俱明洪武二年知縣武亮建。

謝家橋 去縣一百二十里。明嘉靖間,鄉人謝德等砌于謝家溪。萬曆丙申,生員謝鴻恩捐資重造。

葫蘆橋 在縣北十里

廉濱橋 去縣四十里。明洪武中,楊天祐造。白沙埠 去縣三十里。

清灣埠 在縣東南三十里。

那黃埠 在縣南二十里,渡海至瓊之澄邁也。舊縣埠 在討綱村。

《麻鞋埠 渡海達澄邁》。

招搖埠 在城東五十里。

赤坎埠 :距城六十里。

七蓮舊埠 距城七十里。

東松埠 在縣東北一百一十里。

麻豐埠 在縣東南三十里。

東西場埠 去城五十里。

透海埠 在縣西七十里。

海安港渡 在縣東南二十里。渡夫一名,工食銀四兩八錢。修船銀一兩五錢。

冠頭渡 在縣東三十里。渡海至瓊之文昌、白沙。相傳伏波平粵,軍既濟,乃焚其舟,以示必勝。《袁潭記》云:「飲馬于儋耳,焚舟於瓊山。」 是也。老沙港渡 去縣八十里。渡夫一名,每歲工食銀四兩八錢。修船銀一兩五錢。

雷州府公署考        府志

本府。海康縣附郭。

雷州府治 舊在今衛治地「南。漢乾寧時,為古合州。宋因之。元至元十八年,改州為路,始遷今治地。二十八年,又以路為海北海南道肅政廉訪司」 ,今治即司址。明洪武戊申,罷廉訪司,立雷州府。府治東、南俱至街,西府學,北至路,接海康縣。己酉年,同知余麒孫創立諸廨宇。時府初立,麒孫創正堂五間,左為閣庫,右永「寧庫。堂東翼以照磨所,西翼以經歷司,後為燕堂,為郡守宅,左為同知宅,右為推官宅。正堂前東為捕盜通判宅,西為管糧通判宅,東西夾以六房吏舍。正中為路臺,為甬道,為戒石亭,為儀門。門外左經歷宅,右照磨宅,右上為土地祠,前大門。門外街東為申明亭,西為旌善亭。」 乙丑,同知鄧章等修葺。永樂戊申重建,成化丙申又建。壬寅知府魏瀚建歲寒亭于府治後。「歲寒亭」 原係元廉訪使烏古孫澤創,後圮是年重建。甲辰建府大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