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8 (1700-1725).djvu/10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于縣治西。至萬曆元年,唐汝迪修葺。六年,奉勘合廢為雷陽公館。七年,知縣沈汝梁因縣衙圮,改為縣後堂。堂後搆小亭,名「後樂亭。」 後又修為正衙。

文昌書院 明萬曆三十年分,守道袁茂英建於西門內直街習儀公署西房,屋十四間,門樓一座。

雷陽書院 在府城外天寧寺懷蘇堂之北。明崇禎九年,郡士民欲為太守朱敬衡立祠;公曰:「雷陽書院廢,士子無課業所,請以為之。」 于是捐俸以佐士民之樂助者。中為堂三棟。堂之後為重樓,左右廡各為書舍;翼以小樓,為觀眺之所。西望西湖,東揖郡城。前一座為門廊,外東向為大門,榜曰「雷陽書院。」 路折向南,題曰「第一山。」 奉寇蘇三賢於正室,以督學朱恆岳配之。設梓潼帝君像於樓上。後焚於兵火,基址存焉。

學田 東南關外洋晚田并竹籬坑早田,共稅六十畝,種子十二石。明萬曆十年,海康縣知縣沈汝梁捐銀七十兩置買,每年納租錢七千三百六十文。內除納糧錢一千三百一十文,尚存剩錢六千零五十文,以資濟貧生用。

大幹溝、石頭堠等處田,共稅六十二畝五分,種子一十二石。明萬曆三十五年,署府事廉州府推官邵兼捐鍰七十兩,置買歲租錢六千,除納《條鞭》錢一千八百一十九文,尚存剩錢四千一百八十一文,為諸生逐月會課用。

扶黎、北挾等處田,共稅一頃一十畝零七分,種子二十一石六斗。萬曆三十五年,本府同知張應中詳允故絕指揮王堪所遺田,歲租穀八十一石六斗,內除納條鞭并船腳車費,共穀三十九石七斗四升,尚存剩穀四十一石八斗六升,分為三分,內將一分該穀一十三石九斗五升三合,給作王堪祭儀,尚二分該穀二十七石九十零七合,折銀二兩七錢九分零七毫,為諸生逐月會課用。

東井田稅四十六畝,種子十石。安欖、西廳二處田,共稅六十二畝三分三釐六毫二絲五忽,種子一十四石六斗。萬曆三十八年,儒官莫天然捐銀一百兩,送府縣二學置田。府學銀五十兩,買東井田,歲租穀五十石,除穀納《條鞭》,餘三十五石折銀三兩五錢正。天然續復捨安欖、西廳二處田,值價一百兩,歲租穀六十五石九升。除穀納條鞭,餘四十六石三斗,折銀四兩六錢三分。二項共存銀八兩一錢三分,解府貯庫,給兩學科舉盤費之用。府學將天然前後所捐買學田申詳,因請立碑。分守道董暨署提學道事劉俱批:「天然好義可嘉,准如議,貯租計給。」 乃行。府旌之。府學遵道豎碑,製冊備載,四至租稅永照。「學鋪 南關外曲街鋪舍三間,訓導韓价買二間,歲租銀一兩六錢,備本府朝覲綵軸用。訓導秦家棟新買一間,歲租銀八錢,備諸課榜用。推官歐陽保又以塔路剩地闊二尺助之。今圮本學大門左邊。鋪舍四間,萬曆三十三年訓導韓价創建,歲收租銀一兩六錢,以備開學課榜諸用。」 又建土地祠於明倫堂右,今圮。

本學南、西二隅,鋪舍五間。萬曆四十二年,教授韋可觀、訓導秦家棟創建。歲收租銀一兩五錢,以備本學新官公宴,并添助諸生課榜之費。今圮。

海康縣儒學 。宋以前未建學宮,生徒就遂溪之文明書院為學,儒籍則附諸府。元至順三年,教諭凌光謙始遷建于迎恩坊。至正六年,廉訪使呂珫、僉事觀音奴重修。明洪武三年,知縣陳本大加營建,修大成殿、兩廡、櫺星門、戟門。設明倫堂于殿西,設兩齋,曰「進德」 ,曰「修業」 ,庖廚廩厙咸備。三十年,同知張伯玉、訓導黃自守、趙孔進,永樂元年教諭林仲餘相繼重修。建射圃于南城外文昌坊東,扁曰「觀德亭。」 正統九年,知縣胡文亮拓其地,重建之。成化十四年,憲副陶魯遷於郡學西。其年毀於猺學,併入府學。弘治九年復歸於舊地。十七年遷學於郡治東。今學即海北道舊址。正德八年,御史周謨修明倫堂、兩齋號舍暨學宮廨宇凡六十餘間。十年,郡守王秉良建二坊於門外,東扁「毓秀」 ,西扁「掄才。」 十六年,遷於珠池公館。嘉靖三年,復於舊地拓而建之,建大殿、兩廡、儀門、櫺星門、敬一亭。飭明倫堂、師宅號舍俱備。復鑿泮池,闢學前路,建三坊:中曰「大成」 ,東曰「育才」 ,西曰「華國」 ,於毓秀、掄才舊址。二十四年,改學西路於其東。三十三年重修。萬曆五年學圮壞,支官帑修

聖殿、兩廡、明倫堂二齋建「啟聖祠」 暨門樓,增設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