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8 (1700-1725).djvu/2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斑黝,其內潔白,逶迤直通巖頂。有穴口闊踰尺,日光照入,爽塏瑩明,可坐臥觴詠焉。岩內石乳下垂,如鉦、如鼓、如磬者以十百數。近為土豪鑱竈去,以充灰料無遺。又有石若僧狀,坐巖中。其小巖相去里許,幽邃不易入。其下即龍湫,每旱禱雨輒應。

電白縣

廢良德縣 在懷德鄉。陳置務德縣,更名良德。隋屬隴州。唐貞觀中,高州徙治于此。宋初,廢入電白。

廢保寧縣 在下保寧鄉。本梁連江郡,隋廢為縣。唐開元中,改保寧,屬高州。宋廢入電白。觀海樓 在南城上,當道望洋登之。

舊儒學 在寶山下,遺址猶存。

舊立石驛 舊設立石村,廢去今縣十里。流連井 舊縣治寶山下。

龍湫巖 :在舊縣治東二十里。泉于石湧出,居民以木石投之,雷電立至。縣得名以此。

龍甸 ,去城十五里。遇旱禱雨,人民于此覓龍望夫山 。其山有石,如婦人望夫狀。去縣六十里。

馬踏石 去城三十里,今石尚有馬蹄痕。鹹水 去城三十里,在山邊。四水皆淡,惟此湖獨鹹。

《石龜 》,其形如龜,故名之。

「放雞 」 在海上,船隻至此,祀以一雞,祀畢而放熱水 。此水從地湧出,沸不可探。去城三十里,有《二》

金山 去城三十里,四山皆赤。相傳,有金萬壽寺 在縣治西,即經堂也。改為立石驛,今廢。

泮池橋 在學宮南。明正德間,教諭鄭祥造,署縣推官甯禎廢之。

新路 自望海樓由教場前遶南城,從飛鯉橋出,今廢。

「浴沂石 」 :在熱水,程文德刊字于其上。

信宜縣

廢竇州 在本縣。唐初,置南扶州。唐貞觀初,改竇州。宋熙寧中,廢入高州。

廢特亮縣 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即今德亮鄉。唐初置,屬竇州。宋開寶中,廢入信宜縣。銅鼓 ,宋嘉定初,民得之地中,高尺餘,其制精巧,懸而擊之,聲震一邑。

廢潭峨縣 在潭峨鄉二都,去城西北二十里,即今之舊縣村。唐置,宋省入信義縣,屬竇州。翔鳳臺 在外城西北登高山頂。編修程從谿立。

懷德縣舊址 在感化鄉中道巡司之左,去城東北五十里。唐置。宋開寶中省入信義縣,屬竇州。

中道巡司舊址 在中道,去縣東北五十里。大陵役,原設南門內分司之右。後因不便官道,徙之三橋地方。

登高亭 在城北一里。九月士庶登臨。明嘉靖中,謫尉程太史築亭,名「翔鳳臺」 ,今廢。

樂安門 在北門外,今廢。

高山 在五都。遇旱祈雨有應。

化州

廢陵羅縣 在州北。唐置,屬羅州,後屬辯州。宋開寶中,乃廢入石龍縣。按《州志》,在陵羅鄉進一都,去州一百二十里。

廢羅辯縣 在州境羅水旁。本羅辯峒。唐置陸川縣,屬辯州,後更名羅辯,屬高州。宋廢。

廢龍化縣 在州境羅水旁。唐初建址,後析為高涼縣,屬辯州。宋廢入石龍縣。

觀瀾亭 在城外半里,今廢。

平準亭 在南門外興賢坊,知州傅彥恭刱「驪珠臺 。」 知州沈水建于州治東南龍母山下天妃廟右,以鎮羅江水口內。高二丈,周環七十丈。

清風樓 在州治後城上。唐曰清風堂,宋改為樓,元又改為清風堂。天曆乙巳,僉憲呂流登樓題詩。後一日,忽見樓板上和韻曰:「李太白仙書。」 次日忽不見。明洪武初,同知張謙重修,仍用宋扁。

陵水臺 在州治內。唐以此州為陵水郡,故名。古羅州境 。其境訖于石城,故石城通稱「羅國」 ,水亦云。其名「羅」 者,皆本于羅辯洞而稱。今羅肥鄉是其地。其水出青湖,近石城界,合陸川白梅之水,而東南遶今州城,所謂羅水是也。

《古羅辯 》有仙人騎白牛入來安山,化為龍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