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8 (1700-1725).djvu/2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稱龍化縣,本此,後遷石龍,有石龍能鳴,故改稱化州。

丁秋山 在州之東。舊有閣,社學書院在其處。明天啟間,有龍過,拔其屋,存四柱不動。崇禎末,兵亂盡毀。

河泊所 後廢為《蜑廟》。

羅川亭 在羅江渡之東。知府曹公錫建,今廢。歸鴻亭 在龍母山巔。郡守廖顒建,今廢。登高亭 在州北登高山下。今廢。

亞沂亭 在龍山舊學泮池上,今廢。

平倭亭 在水街江渡上,今廢。

覽勝亭 「舊在寶山」 上,今廢。

清白亭 在州衙後。宋州守趙與鈺所立。胡寅有詩。明知州祝簡改為「鳴琴佳處。」 知州沈水又改曰「興雲堂」 ,因石龍而名之也。今廢。

天南酒樓 明舉人陳鑑讀書處,鑑自署「天南酒樓長」 云。或曰故址在學舍後,伍國聞學博自稱「天南酒樓長」 云。

華鬘樓 ,陳鑑自題其「讀書樓」 也,今樓尚存捕衙假為公署。

吳川縣

翔龍書院 在南四都硐洲渡頭,去縣南一百二十里。宋景炎間,丞相陸秀夫建以興學,因升縣,取義亦以「翔龍」 名。元末海寇麥福僭據廢址。明萬曆間,知高州歐陽烈重建,有《記》。今遷界外。龍母井 在北一都龍母廟下,去縣北二里許。極旱,井泉不竭,禱雨立應。冽可烹茗。惜地勢窪下,時雨穢,水四集。康熙壬子,邑令黃捐俸新砌,勢峻如螺。

石塔 :在硐洲。元大德間,鄉民譚伯裘等建。今廢。

廢羅州 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劉宋元嘉初,鎮南將軍檀道濟于陵羅江口築此城,因置羅州。隋廢。唐復置,治廉江縣。宋太平興國中,又廢。廢幹水縣 ,在廢羅州西七十三里。劉宋置招義縣,唐改曰幹水,宋廢。

廢零綠縣 ,在廢羅州西南一百二十里。唐置,屬羅州。宋廢入本縣。

廢翔龍縣 在硐洲東。宋益王遷廣,為元兵所追,駐于此。又明年崩。是日黃龍見海上,群臣皆賀,乃升其地為翔龍縣。按《縣志》,宋景炎三年春正月,元兵入廣,帝舟次硐洲。夏四月戊辰,帝年十一崩。時群臣皆欲散去,獨陸秀夫不可,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存,將安置之?古人有以一城一旅興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數萬。天若未欲絕宋,此豈不可復興耶?」 乃與張世傑等立衛王,年八歲。庚申,衛王即皇帝位于硐洲。是日,黃龍見海宮中,群臣皆賀。五月癸未朔,改元祥興。乙酉,升硐洲為翔龍縣。

硐洲塔 在縣南一百三十里。

極浦亭 在城南河畔,宋季邑人李凌雲作此隱居。丞相陳宜中經此,有詩。

雙峰塔 限內三里

石城縣

舊州湖 :距縣一百二十里,即唐羅州陷處。舊傳:有白牛出,州人剝而食之,其地遂陷。今神其處為龍窟,禱雨皆取水于此。

和尚嶺 即望恩山。天寧僧遇父于此,故名。丹兜石垌 ,距縣東北八十里。

知稼亭 在縣北中峰,僉事黃澄刱。

啟春亭 :距縣一里。知縣鄒伯貞建,以迎春「平倭。」 亭 在東門城內,為分守道李材親臨本縣平倭立。

遺愛亭 在縣門左,為知縣謝璿建。

仙界鋪 ,相傳古有老者傳《玉髓經》于是山,故名。然舊書皆不載其說,不知失于略或出于謬。既有「仙界」 之說,必有自來,姑存其疑。

仙人洞 在溫湯村,有洞。其外一石孔,可容一人鞠躬而進。其內一洞方丈,又一徑深丈餘;又一洞差窄,復進一小徑,如前徑之長。又一洞又差窄,其內又有路,但幽塞,人不可進。相傳仙人洞,然仙不可知矣。蹟亦奇異,故錄。

《源金仙竈 》源金坡在西郊五里,有石如丹竈,旁湧清泉,長流不輟,是濟行人渴懷。

《海島洞天 》,相傳「西海島中近石牛潭、烏鴉墩,其中山多欖木,環繞海波。時有漁人偶到,見花果長春。若有心挾帶,則迷其途。或著意來尋,又失其處。真海外神山也。」

墳墓附

本府。茂名縣附郭。

宋趙王墓 在玉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