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8 (1700-1725).djvu/9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雷公山 去城四十五里。高十仞,盤旋五十里。相傳昔有雷震此山,故名。

討泗山 在雷公山傍。高十仞,盤環四十里。有符氏名「討泗」 者獨居此山,故名。

靈顏墩 在城東五里。東洋萬頃,洋心旱,歲祈有感。

思靈島 ,去城十里,在海中,其上多米豆,枝葉如楊柳。

虎頭山 :去城七十里。枕大海。

英榜山 在城西八里。高三丈許,上有雷祠,號「英山。」 梁開平四年,都知兵馬陳襄駐師白院,出榜示民,故改名「英榜山。」

博袍山 :去城八十里,高十五丈,盤圍八里,在博袍村,故名。

時禮嶺 ,在城東南八十里。高五十餘丈,盤圍五里,有巖穴深邃。山頂有井泉,歲旱祈禱,往迎其水。有英靈岡,廟在上。

石茆嶺 去城八十五里,高三十丈,有泉湧出,流至連村,灌田數十頃。

鷓鴣嶺 在城西南四十里,高十仞,廣五里。孔頭嶺 去城四十五里,高十丈。左有木綿嶺,右有張牌嶺,鼎峙相去各一里。

五石峰 ,去城七十里,五石團列,高二丈,中有一石如案,下有清泉。

乾壟嶺 去城一百一十里,高十仞,廣八里。「途旁」 嶺 去城一百八十里,高十數丈,周圍四里。

英高嶺 去城一百三十里,兩峰高峭,三十餘里,上有石穴湧泉。

擎雷山 在城南十里。形如列屏,茂植蔥翠,環拱郡治,即案山也。

徒會山 ,去城一百三十里,枕於西海中,高三十餘丈,周圍三里。

平源水 在城西北十五里,合擎雷水入於海。途旁水 去城五十里,流通南渡入擎雷水。因其傍有經路,故名。

西湖 去城一里,以在城西故名。出英、靈諸岡,瀦於堤,洩於渠,渠流為二,東西流入於海。《潭望水 》去城六十里,南流合擎雷水為陂堰,灌田二十餘頃。

南亭 在城西南一里。自南渡支分,北流至郡城西,與西湖東閘水合。明正統間,太監張永建第一橋,水即止於橋下。指揮魏讓復建「偃波軒」 於西岸。舟楫搬運,貨物輻輳,南市賴之。

博窗水 去城六十里,源出博袍山之南五里,入於西海。宋初有儒者吳祿,臨流創一軒,扁曰「博窗」 ,故名之。

婆陸水 去城一百一十里,下流合北插溪水。博袍水 去城一百六十里,出博袍山之南岸。擎雷水 在城南十里,即南渡也。自安欖以上皆淡,南渡以下皆鹹。

曹家溪 去城三十里,自石茆嶺發源,流向東通南浦津,累代阻為堰,灌本處田。

北插溪 去城六十里,第十都那豐村發源。經石茆嶺向北六十里灣港入海。

潭浪水 去城一百二十里,自英高山發源,流向西北三十餘里,合北插溪,東注於海。

後遮水 在城東南三十里,出曹家陂。

海 在城東十里。昔寇萊公少嘗夢有《到海只十里》之作。及南謫抵郡,按圖始嘆曰:「人生得喪,豈偶然耶?」 蓋海南通瓊,西通對樂、楊梅、珠池,東北通廣州,浮於閩。

石壁潭 :在城東四十里。石環如壁,泉急聲如雷入海。

調陳港 :在東五十里。上接端旺坑。

頭港 :在東八里。上接草刺坑。

新庵港 :在東南一百里。

石港 :在西南一百二十里,接下步。

翁家港 :在西南一百七十里。昔有翁氏居之。離蓬港 :在西四十里,通南渡。

洪排港 :在西一百六十里。薄於海岸。

調洲 去城二十五里,崛起海中,周圍三十餘里,為蜑戶泊息之所。

卵洲 ,去城一百二十里。在海中,鳥伏卵於上,故名。

漉洲 去城一百八十里,崛起海中,周圍五十餘里。上有田,地腴沃,盛產荷花,居民二百餘家,名「建康」 、「建寧」 二村。

邵洲 去城一百二十里,崛起海中,周圍六十里。居民皆煮鹽為生。初有邵姓者闢而居之,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