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8 (1700-1725).djvu/9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樓前井 在郡城內愷悌坊潁濱舊祠側。宋時浚蘇公曾寓此,有讀書樓,人多慕而汲之。今樓廢井存。

南寺井 在郡新城內調會坊舊開元寺內。「育英井 」 在郡城內縣學儀門外,明永樂間,教諭黃麗浚。

清冽井 在府學神廚前。宋教授鄭煬浚泉。「清東井 」 在衛治門外,元浚。

「泉清西井 」 在衛治門外。

行衛井 在司獄司東街口,宋時浚。

新井 在縣學前。宋紹興間,知縣蔣耘浚。其父蔣炳文有詩刻於石闌云:「鑿開庭下蘚痕斑,丈尺俄驚凜冽寒。汲引固知通海眼,出雲須信有龍蟠。」

迎恩井 在府鋪前。元初浚。至順間,經歷郭思誠鐫「迎恩井」 三字於闌上。

石圓井 在郡新城內調會坊。

湖坊井 在郡城外西湖坊。

城角井 在郡城外東南壕畔。

義井 在郡城內東明善坊。曹氏浚。

甘井 在郡圓通寶閣前,今廢。

「府內井 」 在府治儀門外。

城北井 在郡城內鎮寧坊。

石巖井 在縣南一百里第九都調郎村山下。萊公井 在郡城外西館內。宋延祐間,憲使余公重浚。憲幕王佐扁「萊公井」 三字,即寇萊公所飲泉也。

石神井 在郡城外天寧寺北。宋郡守戴之邵品此井第一,寧海次之,造酒者汲焉。元至順間,憲幕郭思誠鐫「石神井」 三字於闌傍。

寧海井 在郡城內鎮寧坊,唐上元間浚,宋淳熙間重浚。近寧海門。

伏波井 在郡新城內寧國坊。傳云「馬伏波至此,馬跑得泉,故名。」

寇祠井 在郡城外西湖渠北。

澄海營內井 在郡城內寧恩坊關廟前。宋澄海指揮浚。

放生池 即西湖。宋端平年間,提刑張琮立,元廢。

瑞星池 有二,在郡城外桂葉坊。宋乾興元年,寇萊公謫州司戶,寓於此,傍有隙園,鑿之為池。天聖元年秋杪中夜,星隕於中,翌日,公使人求之,得一石,眾皆寶之,不知為公歿之兆也。明成化間,知府魏瀚鑿池于寇祠西,亦曰「瑞星池。」 弘治間,知縣林彥修鑿,於祠前立石扁,存古意也。《遂溪縣》。

射馬嶺 在城東北三十里。高五仞,廣十丈,狀如匹練。元平章阿剌海牙提兵經嶺下,以馬試矢,因名。

烏蛇嶺 去城三十餘里,高五丈許,周圍十里。調樓山 在城西北一百五十里,高十仞,周圍三十里。

嵂嶺, 在城東一百里,高十餘仞,在海村盡海處,為東方巨鎮。舟自廣還至汾洲洋中,先見此嶺,以為指歸。

校椅嶺 在城東南七十里。高七仞,廣十五里,狀如校椅,故名。

湖光巖 先名陷湖,又曰「淨湖。」 古托、甯二村陷為湖,深不計尋丈。有二石巖如屋宇,餘巖穴皆可列坐,一境清幽,真洗耳之地。又在湖西絕壁中有巖名曰「白雲巖」 ,宛若城門,人跡罕至。唐宋之末,避世者多往依之。靖康中,有僧琮師居其中。建炎三年,丞相李綱改曰「湖光巖」 ,寫三大字遺之,俾刻於石。

覆盂山 去城一百里,高十仞,周圍四十里,突起一峰如盂覆,故名。

調雞門洲 在覆盂山南。周圍一百零五里。民居六百餘家,以魚鹽為業。隔硐洲僅一港,地勢奔趨,如雞張翅,故號「調雞。」

螺岡嶺 :在城西南七十里,高二十仞,周圍二十里。盤旋突起,峰團若螺形。鄉人東西立石兩座:一曰《螺岡神》、一曰「石頂神。」 遇旱禱之。後因颶風,移螺岡神石像於山下,祀之愈謹。

潿洲山 :去城二百里,特起西海中,周圍七十里,古名「大蓬萊」 ;周圍皆海,故名洲。人多田少,民採海味為業。

蛇洋山 與潿洲山對峙,特起西海中,高十仞,古名小蓬萊。遠而望之,形如走蛇,故名其地,名「蛇洋洲。」

饅頭嶺 在城南十里二十二都。

七星嶺 去城三十五里,在邁龍村前,高五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