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9 (1700-1725).djvu/10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啟七年崩壞,基址猶存,今未修復。

關王廟 元在海南衛右。明洪武以來累葺。弘治初,拓府治,衛僚迎祀關王,於江東祠專祀關王,其廟後祀觀音。萬曆戊子創正廳,乙巳地震,復修。四十三年,謝繼科建大門牌坊。至四十五年,增築後基,建「聖母祠。」 今在府右瓊臺福地抱珥山。

皇清康熙十年六月內修。

天妃廟 在海口,元建。妃姓林,莆田人。都巡林愿六女,出處見《靈著錄》。廟歷明洪武間累葺。商人譚海清等建後寢三間,築觀音山及諸神像。今渡海來往者,官必告廟行禮,四民必祭卜方行。

靈山祠 在靈山。宋、元建。祀靈山、香山、瓊崖、定邊、通濟、班師六神。明洪武三年,奏入祀典,旱禱輒應,始大其廟,有《記》。萬曆壬子重修,改向俯長江,建中亭。丁巳,郡守歐陽璨築外垣牆,通判潘大熙撥入田米三石,推官傅作霖撥入田米四石。

九賢祠 在城東門內。明弘治初,守張英遷於兵備道右。

景賢祠 在北門外,舊建祀宋蘇文忠公。因丘文莊少讀書祠中,明正德十年,始奏請并祀。嘉靖三十二年重修。至萬曆年間,移建於舊基上街。今復遷建於社稷壇之東南隅。

海祠 在城中,原舊城隍廟,明萬曆年間建。梁祠 在西關外,祀梁思泰。

敬事堂 在下窯塔下,明萬曆年間建。

漢二伏波祠 在教場演武亭西。明萬曆四十五年創建,以祀路伏波、馬伏波二將軍。

皇清康熙,分巡道馬逢皋復創建於郡治北關外。

宋二蘇祠 在城外北隅金粟泉上。明萬曆四十五年創,以弟文定同祀,扁曰「高山仰止。」 文昌祠 有二,一在小西門,原係黎婺廟基,改建。明萬曆乙巳,地震傾圮。四十五年,鄉官鄭尚智、王一造,合眾捐建,重修。中廳。一在西關內,今總府前之右。

「真武宮 」 :在城北樓上。原建廟於城中,今始移於北樓之上。

戴祠 在水會所,有《記》。今廢。

蔡祠 在城北街,有記。今廢。

李祠 在城中街,有記。今廢。

黎母廟 在府城西,元建。舊傳,雷攝一卵,在山中生一女。歲久,有交趾人過海采香,因與婚,子孫甚眾,是為黎母,乃黎人之祖也。出《廣輿記》。今廢。

謝祠 在城北隅粟泉書院。明萬曆四十三年,太守謝繼科建,扁曰「嶺南瞻依。」 因謝卒於官,轉為遺愛祠,有記。久廢。

都督鄧祠 在南門外街,有《記》。今廢。

趙元帥廟 在小北門外,祀其神像。

東嶽廟 在城外北隅。今基址猶存。

晏公廟 在小北門內。元封其神為「平浪侯。」 明洪武以來重葺,鄉人至今祈禱。

五顯廟 在鎖錀門官市內,祀《五聖賢聰》、顯明、《顯正》《顯真》《顯德》、顯神像。其封號自唐光啟中始有。

皇清順治間,千總宋德隆捐資暨眾重建。

馬王廟 :在郡治馬鞍街。順治九年,總兵高進庫創建。

柔惠祠 在郡城大西門內,祀誠敬夫人洗氏。副使鄺彥譽重修。

南宮廟 在南橋。前祀火雷聖母、泰華三夫人;後祀白衣大士。順治年間,僧寂德募緣重建,勒石。並祀「太上感應」 諸聖位,暨里中名賢,吳坦齋、陳秀卿、唐必周、陳汝中四先生。

泰華廟 在縣東十里興義都陳村。元建,祀泰華僊妃。按妃姓陳,于元至正三年十月望日昇化。鄉人災旱、疫盜隨禱即應。每歲六月十三日賽禱。知府張第扁曰「英靈顯赫」 ,並記。

小靈山廟 在縣南七里大路傍。其廟石山磊落,榕樹清陰,殊有幽致。士民祈嗣,應如影響。班帥廟 ,在大英村。其神即靈山祠第六位也。仁孝祠 ,在宜洲都。明洪武初,孝廉文以純文秀協族建祠,因置義田六十餘丁,追祀,功德垂濟鄉族。嘉靖年間,副使史朝宜扁其祠曰「仁孝」 ,有記。

孝義廟 在縣東南頓林都博沖村。元建,祀孝子王紹南、教諭葉茂易今名。明永樂以來,府、衛繼修。成化間,鄉老黃福募綠建,有《碑記》。

東昌廟 在縣東二里東昌都馬坡村明初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