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9 (1700-1725).djvu/7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太高,酌取官銀三百餘兩,命縣丞陸祐改建。未幾,知縣周泰至,創建殿廡、明倫堂、戟門、射圃,以石建櫺星門,增修祭器。弘治癸丑,副使陳英以新址不利,科目措銀一百五十兩,命知縣吳濟復遷舊址,未就。至辛酉遷今地,改置堂殿齋廡。正德二年知縣盧暉重建號房等。嘉靖三年知縣潘仕卿、教諭張汝秀等改置

文廟兩廡戟門。丙午,知縣秦志道易民居,購地廣

闢殿堂嘉靖三十二年,市學東地,移建學門。隆慶戊辰,改建明倫堂於殿後。萬曆十年,知縣俞效龍以學門狹隘,開建三間,重修殿廡齋祠。十七年己丑,豎石欄杆於照壁之兩旁。辛丑,修建兩廡戟門,石砌泮池左右街。乙巳,地震,傾圮殆盡。四十年,知縣曾拱璧重修。

皇清順治十年,颶風大作,廟傾塌,知縣王學典等捐。

募重修大殿、明倫堂。十四年繼修廟廡、門祠未完。康熙十年知縣丁斗柄捐修甫就。十一年颶風摧拆,明倫堂為平地。尚俟議復修葺。

社學 十九所俱明成化間知縣周泰建,久廢。義方塾 在那社都曾惟唯建。

秀峰義學 在倘驛都。成化初,舉人李金率建。天池書院 在東門外。明嘉靖丙午知縣秦志道立,辛亥知縣許應龍重修。今廢。

秀峰書院 在倘驛都。明成化元年,舉人李金建,久廢。

「學田 。宋寶祐間,主簿紀應炎塞海為學田。咸淳乙丑,將領李才卿增置學田。元天曆間,僉事呂統給田增贍學糧。明嘉靖二年,知縣許應龍給新安廢祠田為學田,民苗三畝八分,久廢。萬曆三十六年,知縣周士昌給那蓬都陳氏田:中則苗五畝六毫五絲七忽,下則苗一十畝一分五毫。每年除穀二石九斗納糧外」 ,該六石四斗入學,久已荒廢。

皇清康熙二年,教諭郭球查出萬曆四十年知縣曾

拱璧捐銀一百兩,增買王家泰、吳聖錫、那紅、昌橫等田地,共二十丁,明末盡荒。

皇清順治十八年招佃開墾,每年除分佃外,該米一。

百四十五石入學

定安縣儒學 元始立,附縣在南資都南堅峒。天曆二年隨縣遷瓊牙鄉,改南建州學,附於州之東南一里許。明洪武二年,復隨州降,改為縣學。知縣吳志善創建,茅覆粗備。永樂三年,知縣吳定實重建殿廡、櫺星、戟門、明倫、會饌二堂、兩齋、廚庫、泮池。宣德三年,知縣白尚忠重修。六年,始塑十哲像。正統八年,知縣蕭應韶建明倫堂,縣丞鍾政建號房。天順間,知縣張寬重修。成化八年,知縣勾永昇以副使涂棐命增大殿堂諸制。十六年,知縣傅霖重修廟學、射圃。萬曆十六年,知縣黎可耘重修明倫堂。

皇清康熙七年,知縣楊天授重建。

聖殿,又同訓導楊天培捐俸重建「啟聖祠」 及「明倫」

堂。名宦祠舊在學前啟聖祠左,日久圯壞。康熙二年,知縣王昌嗣建戟門右。二十五年,知縣張文豹補葺。鄉賢祠舊建改遷與「名宦」 同,康熙二十五年補葺。

尚友書院 在南門內。尚書王弘誨建。前堂五間,後堂三間,大門照壁及東西號房各十間,內廚各三間,在儒學左。萬曆癸巳,鄉宦王弘誨捐銀三百兩,將學射圃地建,今圮。

東鄉社學 在分司東

西鄉社學 在縣鋪前

南鄉社學 三學俱明成化年間立,今俱廢。「學地 二段,自櫺星門外直至南門裡城腳,二十五丈九尺。上橫自甘家牆抵東胡家地,二十丈四尺。中橫自甘家牆抵東胡家地,二十丈四尺。下橫西自甘家地抵胡家地,一十七丈二尺。」 文昌縣儒學 ,宋立,附縣治。在何恭都之潭步地。元至順壬申隨縣遷北山都,建於縣右。明洪武三年建,八年徙於縣左。殿廡、齋堂、櫺星、戟門、大門、射圃、廚庫俱備。十五年增建神廚庫。宣德二年,增廣殿廡。十年,僉事龔璲重建明倫堂。正統七年,提學僉事彭琉增建號房。成化八年,副使涂棐命知縣宋經遷於廟之右,而以舊堂為饌堂,兩齋為號舍。十年,教諭王琳補造祭器,訓導嚴猷立櫺星石門。十六年,知縣翁輝新祭器。十九年,通判丘瑞於泮池建亭,知縣鄭宏易廊廡以石柱。弘治初重修。嘉靖九年再修。三十三年,教諭施模請修殿廡、齋舍、門屏,建號房三十間。四十年,修櫺星、泮池,築整門內道路。萬曆六年,修東廡兩齋。七年,知縣羅鶚重修。十年重建戟門。十八年,重修東廡櫺星門。十九年,改修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