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0 (1700-1725).djvu/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鵝抱石 》,去州三十里,高七十餘丈,狀如鵝。昔傳有僊人籠一鵝求宿媼家,有說客善雞鳴者,客聞遽擔鵝去,擔折,遂坐於石,忽不見,鵝化為石。迄今石上腳跡宛然。

浮沉石 在羅旁水口。昔傳有鼎石在江中,隨波出沒,即赤松子煉丹之處,其側舊有赤松子祠。

華表石 在羅旁水口,對面望之如僧首,俗呼和尚石。按洪邁《夷堅志》:漢陸賈使南粵,泛舟至此,默禱曰:「我說粵肯稱臣,當以錦裹石,為山靈報。」 使還,遂募人植花卉以代錦,改名錦石。舊有陸賈祠,猺熾時咸祀此石以祈福。大征。鑿削其頂,刻「華表石」 三字於上,砥柱江流,堪輿家每以為奇。若猺逆不順,神豈福之?今為縣治,當壯屬,內西寧一屏障也。宋乾道間,梁竑入都,艤舟錦石山下。夜夢一客,自稱陸大夫,云:「我鬱抑於此,千餘歲矣,君幸見,留一詩。」 竑詰旦題詩廟壁而去。

石鏡嶺 八片岩泉,上有一圓石,大三尺許,中有小水,流石面過。夏秋間,日射其石,水逼日光,遠望圓光閃爍,酷肖菱花,故名。明進士譚壽海有《石鏡賦》。

南嶺 在逕口下十里許。

尖岡 在四都。有巨石曰「防虞石」 ,崔嵬險固,可容數百人。居民遇警,登石避之。

東水 ,源自埇、沉、南山、思賀三處,至開陽東流合瀧。

瀧喉水 在州西南八十里。源出雲、卓諸山,會松抱、新容諸水,過州城北,東下至大灣水栗,會東水入於江。石峻水陡,故謂之「瀧。」 縣之得名以此。

《雲霽水 山》雲霽山委流經雲卓倒出,歷新村,合抱水入於江。

抱水 ,在州南一百五十里。源出大水山,西流十餘里,經抱峒村,合順仁水入於瀧。

素龍水 ,有二源,東源出尖岡羅村山,西源出石牛山,二水合於素龍,至譚含合大水。

坎底水 ,源出自天荒山,流七十里,經雲致峒,入於瀧。

雞冠灣 在州西六十里。兩岸多雞冠木,水勢瀠迴,魚多聚此。

神灘灣 在州南,有祠。

大灣 去州三十里,在大灣村。

南江水 ,源出大水山,經州北流二百餘里,入於江。

八片巖泉 在州南二十里八片嶺。

連洲河 在西四十里許,近雲致山,有寨名「連洲」 ,前有小河一灣十丈許,沙中常產碎金,貧人淘之,每日可得數釐,僅足償一日之工,不可多得。間或一日有得數分者,則其人積至數日淘之竟不再得,必遲久乃獲。其無過得者,日淘仍足以償工。聞順治間,雲致諸賊用豬羊以祭,盡河而淘,毫不可得。見天地間生材「有數,不可過求,無容貪取。」

燈盞池 在開陽獨石山傍,廣畝許,其水常滿,冬夏不涸。相傳有神人常居於此,以獨石峰為燭,以此池為盞,故名之。

溫泉 在州南二都順仁鄉,近雲霽山。闊二尺許,長三尺許,水性常溫,冬夏可浴。

熱水池 在平竇白龍堡柏木坪,屬西寧五都一甲地方。長闊丈許,水性常熱,中如鼎沸,人不敢探。

「道前井 」 在城內道衙之右。

古井 在西門內

牛角井 在南門關帝廟後城邊。

「雙龍井 」 在開元寺前。

醴泉井 在社稷壇右,其源自河浸入。

「樹化井 」 在平南市。

大江井 在大江邊

大陂井 在州南二十里。泉冽而甘,冬不竭。相傳張進士學道歸至此,忽渴,以傘柄鑽地取水,遂成井。今井中之水,常溢過井數分。

東安縣

笏山 ,在縣北一里許。高二十餘丈,方正尖秀如笏,又如珠冠之形。

玉屏山 一名「芙蓉屏」 ,在縣西二里。自乾山而下,列於大麓,方正如屏,峭插霄漢。其上積翠,盤鬱層壘,一似蓮瓣,即有巧畫,不能設色。旁有數峰,或如銳筆,或如奇獸,皆天然點綴者也。南山 縣之拱山,距城十里。

青旗山 ,在縣東六十里。開展若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