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1 (1700-1725).djvu/10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口六百零八箇。西南逼河,東北依山,為門四:曰「東安」 ,曰「西寧」 ,曰「鎮南」 ,曰迎恩門。各建譙樓並串樓。景泰間廢於賊。天順四年,巡撫葉盛令縣所共復修之。自明末變亂以來,樓焚城塌,正議設復。

象州城池 舊城甚隘,明洪武間,開拓稍寬,高一丈,周六百二十五丈有奇,壕闊二丈五尺,深一丈五尺。為門五:東曰賓陽,南曰鎮南,小南門曰進賢。城樓名俱同。西曰朝江,樓名瑤光。北曰象臺,樓名拱辰。小南門久因兵殘民荒築塞,以便防守。按《通志》:「舊土城,明洪武間設守禦千戶所,始築磚城。成化十四年,守禦都」 指揮楊觀於西北門上各建樓一座。

賓州城池 舊城在武泠山前。宋時被淥里賊攻城,知州蒙延永遂議改遷。制度淺狹,東門至西門不滿半里,州署至南門不足數丈。按《通志》:「舊無城,宋開寶中,知州楊居政築城,高二丈,厚一丈二尺,周一千二百二十步,後廢。明洪武初,設守禦千戶所,復修築。」

武宣縣城池 ,凡四門,啟閉屬武職管轄。按《通志》:「舊無城,明洪武三年,始築土城。三十年,設守禦千戶所,又拓之。成化間,易砌以磚,高二丈五尺,厚一丈餘,周三百六十五丈,壕闊一丈五尺,深二丈,為門四,未幾廢。成化間,巡撫張鵬令所官重修。正德八年,副使陳陽重新之。環城四門,壕池深廣。」

遷江縣城池 治設於賓州西北一百二十里,設四門,因偽逆變亂被燬,今暫堵二門,留二門以通往來,城稍殘缺。按《通志》:「舊無城,明洪武二十五年,開設屯田千戶所,千戶朱真修立城垣,高一丈五尺,周一百一十七丈。為門四:曰永安,曰太和,曰平彝,曰鎮江。」 東北臨江,西南開壕,闊三丈,深一丈五尺。去城三十里,有石零堡城。上林縣城池 城,原高三丈五尺,奉文加高三尺。周圍四百五十丈,城門二處,東南兩門,城樓二座,窩鋪四間,垛口七百一十八箇。城門城樓窩鋪俱被土賊燒燬,崩卸三十二處,計一十八丈三尺。今修完固。按《通志》:「舊無城,明洪武三十一年,立屯田千戶所,始築土垣,僅容縣治倉庫。天順元年,鎮撫衙門委官復築為土城三百餘丈。成化八年命都指揮岑瑛重修,易砌以磚,外環以壕,覆以串樓。」 明末被寇燬。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知縣毛渾議捐修復。

柳州府關梁考  通志府州縣志合載

本府。馬平縣附郭。

安定橋 在府城西二里。明永樂十一年,知府馮應坤建。

太平橋 在府城東半里。

五里橋 在府城西

柳橋 在府城西

軍步橋 在府城南二十五里。

東溪橋 在府城東

王家橋 在府城東一里。

大橋 在西門外

五鞏橋 在西門外

三江橋 南路十五里

滹羅橋 在一都城南二十里。

穿山橋 舊燬,今重修。

三江渡 在縣南十里

東門渡 、南門渡 俱在城外。

雒容縣

西江橋 在舊縣西一里,明洪武間建。

高車橋 去縣治一里。明洪武間建。

東江橋 在縣東一里

西江橋 在縣西一里

羅城縣

樂登橋 在縣南十里。明洪武十八年建。江有九曲三潭,深不可測,會合西江下流。橋石上有仙人足跡,古稱「樂登仙跡。」

大英橋 在縣西十二里。明洪武十八年建。上邊橋 在縣西十五里,元至正二年建。小溪橋 在縣東北四十里。明洪武八年建。遶江橋 在縣東四十里。宋寶祐二年建。良村橋 在縣西九里。明永樂九年建。

石門橋 在縣北七里,明洪武二十七年建《柳城縣》。

冨龍橋 在縣北七十里。宋淳祐間,覃文察建。「古木橋 」 ,在古木塘官道。

張公橋 在東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