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1 (1700-1725).djvu/1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灕湘之分始此

雙女井 在縣南七里。泉源不竭,流出南渠合灕江。

靈渠 按《明一統志》:「在興安縣北,其源即灕水。昔秦始皇南戍五嶺,命史祿鑿渠以通舟楫。漢馬援南征餉道亦出於此。唐觀察使李渤立斗門以通漕,刺史魚孟威又以石為堤,乃通巨舟。宋提刑李師中亦嘗脩浚。明洪武末,渠道湮壞,遣御史嚴震直重修。」

廖家井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興安縣,其水清濁中分。《抱朴子》云:「廖扶家丹井,一族數百口,飲之多壽,有至百歲者。」

靈川縣

西峰山 ,在縣西北三里。高數百丈,四方峭拔,其中坦夷,上有雷廟、龍泉。

呂仙山 在縣西十里,上有元真觀。宋靖康間,洞賓曾遊此,其山產茶。

高鎮山 ,在縣西南二里。上有諸葛祠,古名「大象嶺。」

掛榜山 ,在縣西北五里,高百餘丈。

百丈山 在縣北十里。重巒疊嶂,綿亙數十里。風起則飛鳥回旋不能度。邑人張網捕之,俗云「鳥不過靈川」 是也。按《明一統志》又名把仗山。半雲山 在縣西南,其山發基平地,四面孤高。金瓶山 在縣西十五里,西峰連環崒嵂,狀類金瓶。

馬鞍山 在縣東二十五里,與香爐山並矗。香爐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高千仞,中分一小山,形若香爐。

鳳凰山 在縣北八十里。按《九域志》,「唐初有鳳來巢。」 按《明一統志》,「聳秀可觀。」 又古田縣北三十里,亦有鳳凰山。

千秋峰 在縣東北七里。獨立聳翠,又名文筆峰。下有峽通大江,名千秋峽。峽口有巡檢司。靈巖 在縣西北三十里,南北相通,山高數百丈,小溪環繞。按《明一統志》:「下有巖,南北相通,若堂殿,水灌其中,色如藍。山谷百源,輻湊其下,可通舟楫。」 宋王安中詩:「鑿破巔崖透碧流,小舟輕泛入深幽。石鱗映水玻璃皺,山勢凌空」 翡翠浮。雲護淵泉時欲雨,寒生洞府夏成秋。停橈峭壁題名姓,醉墨淋漓記此遊。

真仙巖 在縣西南三里。其內穹窿,可容數十人,石乳凝結如珠纓寶蓋。

讀書巖 在縣西三十餘里。宋秦方兄弟讀書處。

龍田巖 在縣西三里。中有石田,高低委曲,宛若田疇。

赤壁巖 接高鎮山

潦布嶺 在縣東三十里。

雙蓋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靈川縣西北十里,俗名涼傘山。

舜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靈川縣西二十里,峰岫如冠笏,又名月華山。

仙隱巖 《府志》無。按《通志》:在靈川縣西南十里,有深潭在側。

銀江 在縣東北千秋峰側。有峽通灕水,甚險。解縉詩:「百丈山頭雨乍晴,靈川江上水初生。薰風隔歲如相約,兩度吹船上玉京。」 按:《明一統志》,東流入於灕江。

海陽江 在縣東北一里。山下有巖幽深,行數步至泉水處,闊不盈尺,深不可測。流至興安縣,分為湘、灕二江。

淦江 ,在縣東十五里。水出興安縣界東江合灕江。

路江 在縣西北七里。發源自猺峒,東流至縣北,分為南陂,遶城至北門外合灕江。

白石湫 在縣南三十五里。又名白石潭。有慈應祠及白石巡檢司在焉。唐李義山詩有所謂「龍栘白石湫」 ,即此也。

甘棠溪 在縣東,西過白石湫,合灕江。

龍隱泉 在縣北。上有一巖,斲為龍首,引注諸池。舊名滑石泉。宋鄒浩詩:「馬頭今日度嚴關,十九年前去復還。惟有流泉聲似舊,憑闌重聽響潺潺。」

龍泉 在縣西三里西峰之頂。

陽朔縣

都利山 ,在陽朔縣北,高十丈。

陽朔山 在縣北,隋時因以名縣。宋咸詩:「獨起獨高雄入漢,相輝相映翠成堆若非群玉崑山至,即是三峰海上來疑有洞天通日月,絕無樵路到塵埃。如何得似巨靈手,擘向天家對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