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1 (1700-1725).djvu/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陶弼詩》:「石壁深深繞縣衙,不離床衽見煙霞。民耕紫芋為朝食,僧煮黃精代晚茶。瀑布聲中窺案牘,女蘿蔭裏勸桑麻。欲知言偃絃歌處,水墨屏風數百家。」

龍頭山 ,在縣東北向高千餘尺。下有唐侍郎曹鄴讀書堂,今為慈光寺。

鑑山 ,在縣南三百步。

白鶴山 在縣東南。按《明一統志》「相傳嘗有白鶴翔集頂上,因名。」 舊有白鶴觀。

西人山 在縣西七里。按《明一統志》:有石如人,東向而坐。縣東南二十里又有東人山,其形如人,拱揖西向。

東人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明萬霽詩:「數里西山路,千家夕照村。霞光迴樹杪,山影到雲根。吏少空庭舍,人歸附郭門。地偏民俗好,雞犬任晨昏。」

天馬山 在縣西十五里,形如馬。

威南山 ,在縣西十五里。下有晉征南將軍薛翊墓。

浮坳山 在縣東南十五里,視眾山尤為高絕。古羅山 在縣南三十里,又名都羅山。高數千尺,頂有池,下有西南夷酋莫氏塚。

石銀山 在縣北四十里。左右層巒疊巘峭拔,不可名狀,惟此山色光如銀。

寶山 在縣北五十里。有瀑布飛流,下注桂江。畫山 ,在縣北五十里桂江之上。其山九頭屹立,丹崖蒼壁,望之如繪畫然。

雲源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迤邐數百里,陽朔群山發軔於此。

寶子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接道州,興平、零陵二水出焉。按《通志》作「抱子山。」

塘山 在縣西十六里許。

金泉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山腹泉湧不涸。卓筆峰 在縣東三里,一峰尖秀高聳,如卓筆然。

膏澤峰 在縣西一里。天將雨則雲。陶弼詩:「石壁含天澤,南山第一重。旱時先出雨,陰穴必藏龍。雲影搖諸壑,雷聲起半空。何當大滂沛,盡活四方農。」 按《明一統志》:「天將雨,雲氣油然,歲旱以為候。」

秀峰 在縣南。其峰翠聳,群峰羅列,若子孫列侍然。按《明一統志》名雲翁峰。

碧蓮峰 在縣西十五里。其峰重疊叢立如蓮,舊縣治在焉。唐沈彬詩:「陶潛彭澤五株柳,潘岳河陽一縣花。兩處不如陽朔好,碧蓮峰下住人家。」 按《通志》,又名連碧峰。

連碧峰 ,在縣西十五里,有二十餘峰,連接不斷,望之一碧。

讀書巖 在縣西十五里寨山之東。曹鄴讀書於此。

廣福巖 在縣南二十里,又名「羅漢洞」 ,可坐數百人。中有複閣堂殿,兩旁石窪疊如層龕,肖羅漢像。前有溪流,橋中有乳石,形如獅狀,為陽朔巖洞之冠。宋邑令周大夫所闢。

東明巖 在縣東十里,有棧道通平樂。

獨秀巖 在縣南十里,有南北二巖。

翠屏巖 在縣西四十里。巖高而明,石門三五,俯仰若畫圖然。

甘巖 在縣北七十里,屹立灕江之旁,如破甕側立,中可棹小艇。

龍隱巖 在縣西四十里。石色如玉,旁有三石盤,其水泓然。

粉巖 在縣西北六十里。深十餘丈,乳石如粉。東嶺 在縣東五十里,又名提頭嶺,為昭、賀、全、永、靜江五州要衝之地。按《通志》作昭賢賀全。何佐詩:「我愛陽川好,朝霞絢嶺東。九光期遠嶂,五色麗晴空。初擬祥雲并,還疑絳錦同。海風吹不斷,常伴日輪紅。」

珠明洞 在縣西一里

豹隱洞 在縣西一里。有三石洞,世傳為夏相公宅基,舊名「棋盤洞。」

龍鱗洞 在縣西十五里,中有小江,江上乳石,璨如龍鱗,又名白龍洞。按《通志》,又名金雞洞,乳洞 在縣西十五里,中多乳石。

十六洞 《府志》無。按《通志》:南北縱廣三十里。桂水 在縣治前,自桂林沿平樂下蒼梧,合流於海。

東暉水 在縣西北五里。發源於東暉村,達於桂江。

興平水 ,在縣北三十里。發源寶子山,南流者與灕江合,北流者為零陵水,出道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