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1 (1700-1725).djvu/2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復修建之。洪武間,知府焦仲才乃甃以石。迤西曰西水關橋,南曰南水關橋,東曰「小橋」 ,皆相通。永濟橋 即浮橋,在府城東江門外,明正德四年都御史陳金建,後廢。

皇清康熙五年,都察院金公捐資,命司道李迎春、孟

泰知府翁應兆重造大船四十八隻,鐵鍊二,各長百丈,餘接東岸,可通車馬,民便之。郡人包裕有《記》。

寧遠橋 在府城南寧遠門外。洪武十九年造。正統甲子秋,知府吳惠重修。

定西橋 在府城西門外,建有碑,湮沒於水。明正德十五年,水溢崩塌,巡按御史謝天錫重修。甘棠橋 在府城西南舊懷威門外。宋韓璜有銘。

武勝橋 在府城東南武勝門外,明洪武九年建。

天桂橋 在府城東,舊名「嘉熙橋。」 橋之東涯有石筍自平坡突起,高約三丈,大可五十圍,形如礎柱。明正德間,靖江王修,近復頹圮。

皇清康熙二十年重修,易今名,鐫石上,有記。

冨義橋 在寧遠門外南街,明萬曆元年重修。「通濟橋 」 在山川壇前。

西新橋 在西新門外,洪武九年建。

成順橋 在江東,正德九年重建。周進隆《記》。「飛龍橋 ,在府城西十里。」

馬溪橋 在縣東鄉二十里。

黃沙橋 在蘆田市北二里。

涼風橋 在府城南五十里。

文昌橋 舊名「武勝橋。」 萬曆二十三年,洪水衝壞,知府洪澄源重修。

葛老橋   、虎望橋   、黃河橋 俱在東北小江。

橫橋 在南門外蕭公廟之東。舊建以扼全城水勢,使之環繞灕山,以成衣帶。明弘治間,橋圮,西水遂不能障,而東流靈氣盡洩,以致人民財物大不如前。即蒞茲土者亦因之少遜。故重建之舉為最急。

東津    西津

烏龍渡   。《東江渡   》。《木龍渡》。

《宜山渡   》。《湘山渡   》。《慕化渡》。

魏家渡   。《竹風渡   》。《柘木渡》。

龍隱渡

興安縣

嚴關 在縣西南十七里。按《明一統志》:「兩山對峙,勢極險隘。」 宋李師中詩:「四年嶺外得生還,自顧無功但媿顏。欲識君恩至深處,嚴關便是玉門關。」

下營關 在縣西五里

萬里橋 在縣東北街灕江之上。明洪武八年,知縣魯孔達建。成化癸巳重修,復建亭其上。吳玉《記》。

攀桂橋 在縣北。因雙女井水流至灕江東畔築堰道,水橫過北街,故立此橋。

白雲橋 在縣東驛側。景泰五年冬十月重建。弘治五年承奉章達用石圈砌。

朝天橋 在縣東北二里。

三里橋 在縣西三里,通南渠之流。

粟家橋 在縣東一里南渠之上。

馬石橋 在縣西二里,南渠下流。

黃溪橋 在東鄉十五里。

白龍橋 在南鄉六十里。

杜山橋 在東鄉十七里。

乳溪橋 在西南十五里,即富溪橋。有大洞,溪水流於岩下,深不可涉。元慶元間建。

大融江渡 在縣西五十里。其源自黃柏、冨江、陸峒三江合流直下。

小融江渡 在縣西五十五里。

靈川縣

攀桂橋 在南市

太平橋 在東市

銀江橋 在東門外,今圮。

路江橋 在北郊外。元至正間建,今圮。

安行橋 在縣北七里。元至正間建。

普濟橋 在縣東三十里。元至正間建。

定江橋 在縣南四十里。

安行橋 在縣北七里。元至正間建。

五圈橋 在縣南五十里。元至正間建。

潯田橋 在縣西南二十里。元至正間建。通濟橋 在縣東四十里。元至正間建。

楊柳橋 在縣東二十里。元至正間建。

冨義橋 在東門內,明宣德間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