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1 (1700-1725).djvu/3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永寧州學 在州治北。創建無考。宋紹興間,州令高登闢而新之。明洪武間重建。按《通志》:「舊古田學址在州南。成化初,縣治沒於猺獞,諸生從司牧建講堂於會城,後改為臨桂縣學。隆慶四年,巡撫御史王茂奉詔大征,恢復古田縣,尋改為州學。增、廩、增各十人,以待本地入學者。五年,唐執中始建廟於城東南陬。萬曆」 五年,知州鄭應齡議建堂廡、齋舍。八年,知州尹廷俊上其議於院司、府相吉於城西北,新擴基址,規制始備。陳一洙「有記。」 二十五年漸圮,知州徐來聘復請新之,有記。三十一年,知州林裕陽重修。天啟元年,知州萬建元造祭器,重加修葺,羅之鼎有記。明末頹圮。

皇清康熙二年,知州白意上狀,院司捐俸修建,郡人

李棠記。十一年,城內外火,延燬啟聖祠。是年冬,知州朱王造重建,復繚垣牆。二十二年,知州郭大琦重修,督學王如辰有記。

學田 按《縣志》原額學租一百三十六畝五分,內九十畝零五分,每畝徵租銀二錢,共徵租銀一十八兩一錢;內四十六畝,每畝額徵租銀一錢,共銀四兩六錢;通共額徵租銀二十二兩七錢;內尚荒田二十一畝,每畝額徵銀二錢,共荒稅銀四兩二錢。實徵成熟學田,租稅一百一十五畝五分,內六十九畝五分,每畝徵租銀二錢,共銀一十三兩九錢。內四十六畝,每畝徵租銀一錢,共銀四兩六錢,實徵「成熟」 銀一十八兩五錢。每年解送學道。

社學 :按「《縣志》凡六所,曰東齋、西齋,曰南關、北關。在鄉者二,則長安、新安也。」

永福縣學 舊在縣前儀鳳鋪。宋淳熙六年遷於縣東北鳳巢山下,即狀元王世則故宅。明洪武二年,縣丞康孝良重修。永樂十四年,知縣鄭曦復修。景泰四年,知縣黃瓊、教諭葉轍重建大成殿。葉轍有記。按《通志》:「成化十六年知縣夏忠復修。嘉靖二十一年知縣林天榮重建。」 殿、廡、戟門、櫺星門,東名宦,西鄉賢祠,後明倫堂,又建敬一亭。東西時習齋,「興賢」 、儒學二門,教諭、訓導廨舍及臥碑一,《六箴》皆備焉。萬曆十五年,知縣吳立東重修,增建啟聖公祠。今俱圮,未修。

學田 按「《縣志》,荒山地塘稅一百五十三頃四十二畝一分五釐有奇,積係高亢,無徵。」

義寧縣學 先在縣南。宋經略使張栻大書門扁刻於石。咸淳庚午,以地僻,遷於香林寺東。元貞元年,邑令臧仲璧遷於縣西。明洪武四年,縣丞丁勝重修。天順中燬。越五年,知縣鄭勝重修。正德辛巳,知縣梁順重修。按《通志》:萬曆二十四年,知府洪澄源檄縣重修。兵燹後,祠廡、堂閣、齋舍俱燬。今止有正殿。

連城書院 按《通志》,「唐質肅公子方會文處。」 南宮書院  、覲日書院 ,按《縣志》,「俱廢。」 全州學 始於宋慶曆四年,舊基在州城東北隅。紹興十三年,郡守高楫創建於鳳凰山之陽,即今地。劉岑記見《藝文》。嘉定間,教授黃學行建登科題名碑,有記。元至正八年,燬於獠。十年,郡守石亨祖重建。揭傒斯記。見《藝文》。明洪武四年,郡守章復以舊明倫堂狹隘,徙創於大成殿後,堂齋射圃一新。宣德九年,知州健復修之,又創尊經閣以貯書籍,改鑿泮池於戟門前,作步雲橋於學之南。吳伯章有《瑞芝記》。按《通志》:正德間,按察副使劉君節建名宦鄉賢祠於學之西南。蔣冕記見《藝文》。正德癸酉,知州顧璘重修,又因全寧樓故址,建翔鳳樓,蔣冕有記。嘉靖九年,奉詔建啟聖祠於學西,又建敬一箴亭於學北。明萬曆以迄啟、禎,屢圮屢修。

皇清順治十六年,巡按御史李秀重修,尋圮。康熙二

十年,署知州徐泌倡紳士捐修,巡撫都御史郝浴入境謁廟,捐資助焉。

清湘書院 在州北門外二里柳山,即宋刺史柳開讀書故址。嘉定八年,郡守林岊增置講堂、齋舍。寶慶元年,郡守程榆奏請賜額。三年,郡守趙必愿創率性堂、燕居樓於柳侯祠北。魏了翁記。按《通志》:「元初燬於兵,元貞間,總管耿大節重建。元統癸酉,郡守柳宗監復新之,有記。」 明永樂九年,指揮彭舉、知州韓忠修孔子燕居堂、柳侯祠,設杏壇,建「育德」 、「詠歸」 二亭。宣德癸丑,藩臬命建講堂。天順甲申,僉事袁凱重修,仍訪遺跡,作亭宇十,為士子遊息之所。年久圮壞。成化間,郡守汪鏞重葺之,有記。正德間又圮,郡守顧璘再新之,增築亭榭顧璘、張粲記。

璜溪書院 在州恩鄉。至正七年建,正統九年重修。顧璘石《圖記》見《藝文》,今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