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1 (1700-1725).djvu/3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桂林書院 在西城內。嘉靖三年,巡按御史汪淵建,參政胡堯元復建寶賢亭於其右,鑿池環之。又有觀蓮亭,在書院西,浴沂亭在書院前。新華亭書院 按《通志》:在府治南,譙樓之右。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巡撫都御史郝公浴建,屬「提學。」

道王如辰召集生徒,月給廩餼,肄業其中。命教授高熊徵董其事,督學王如辰有《記》。

武學 按《通志》:「在桂林府西城內。嘉靖九年,提學僉事黃佐因舊武學廢址卑隘,遷建於此,蔣冕有記,見《藝文》,今廢。」

臨桂縣學 。「元皇慶間,縣令劉鼎建於郡城南隅。至元癸未,縣令曾天騏勸率儒戶重修大成殿,建櫺星門、戟門兩廡。明洪武二十八年,遷府學之右」 ,宋宣成書院故址。正統十年,巡按御史周紀重修。正統戊辰,巡按御史曾蒙簡命有司重建東、西廡,御史尹鋐復命修建兩齋,有記。正德元年,提學僉事姚鏌重建大成殿及堂齋,郡人包裕記。按《通志》,萬曆二十四年,巡撫戴燿、巡按黃紀賢、提學楊道會議移於舊軍門東,即古田學舊址。明末圮廢,仍附府學合祀。

皇清康熙十一年,巡撫馬雄鎮移建府學於西偏,合

舊縣學基址為一,然修廢舉墜,以廣文教,不能無望於後云。

外州縣

興安縣學 舊在舊縣北門右。宋嘉泰間遷於縣北朝天門,歲久屋敝。景定五年,縣令蒲應龍因舊葺之,增學田,置貢士莊,李應春有記。元至元間,遷於縣治東門外。至正間,縣令劉俟得陡江空地置學稼新莊,唐光有記。明成化間,巡撫都御史韓雍遷於城內,方昇有記。弘治四年,知縣鄭普重修。按《通志》:萬曆九年,守道彭富,二十二年知縣吳彰俱重修。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知縣柏嵩琪、訓導蕭《露瀜》重修。

學田 :按李應春《記》:「籍廢寺田以入學,為畝六百。豪右朝脧夕削,存者亦荒茀不治。會邑行自覺發,以侵疆歸者,凡五十餘畝,免租召佃,復三倍焉。又節縮羨贏,質上腴田附益之。且合邑人唐若何所獻,又為畝百三十,視昔不翅倍蓰焉。」 又按《唐光記》:「學宮東半里許,踰江有溪洲,本陡江故壤,無主地也。縣令劉侯出官」 帑募工開墾為田。尋以耆儒之請,撥增學賦,畢力經畫,得田大小一百七十坵,總計九十畝。募民耕田,定租二十石。田中築室,為遊息之所,命曰「學稼新莊。」 靈川縣學 在縣東。宋建炎間始建。舊學基址在縣西一里,與呂僊山相對,後圮。元至元二十一年,知縣羅嬴遷於縣東南大象山西,尋燬於兵。二十九年,廉訪副使趙天綱命知縣岳璋徙於今地。明洪武三年,知縣劉延重修。按《通志》:「明洪武十五年,知縣呂資增置東西齋及堂膳廚庫,造祭器,塑聖賢像。永樂乙酉,知縣劉正言復修。宣德癸酉,知縣陳繼廣其基,重建講堂。正統甲子,知縣包至道重建大成殿、兩廡,修祭器。成化元年,知縣曾鐸擴」 地為門。十八年仲秋,知縣沈溥重修。嘉靖三年,知縣秦有重建。十二年,教諭陳璇請改建廟學。巡按御史曾守約行司給銀,命通判董其役。十九年,知縣成世遠加修殿廡、門舍。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知縣黃士垐、訓導毛文粲重修。

社學 在縣北。廟一所。社田、石潭、崔家墟、潘家村、永寧、鎮棠各所。

陽朔縣學 舊在縣南。宋淳熙十四年遷於縣東。元祐乙未,邑宰嚴敬修葺廟宇、廊廡、齋舍,學左刱立文會堂。明洪武十三年,訓導龍騰建大成殿、戟門、堂廡、齋舍,又構讀書樓。正統四年,教諭蕭文郁建《鄉貢題名碑》。正統十年,知縣萬霽重修觀德亭、會饌堂、號房。吳惠有記。按《通志》:「天順甲申水圮。成化十五年知縣楊」 綱重建明倫堂、讀書樓,創鄉賢名宦祠。弘治十七年,巡撫御史顏頤壽、提學僉事姚鏌、知縣黃祐重修。嘉靖二十一年,知縣王時中修葺殿廡、門堂。三十六年,同知張冕以審戶口至朔,命縣令蒙熨重修。四十三年,知縣吳國用修廟廡、堂祠,又於讀書樓改建五雲樓。萬曆九年,本府推官李道先署縣事,修造殿廡、戟門及進德、修業齋。二十三年,知縣李栻造明倫堂。崇禎十三年,知縣朱奉鑲重修殿廡、戟門、櫺星門及明倫堂、「敬一亭」 、《立臥碑》《鄉貢題名碑》。

皇清康熙九年,知縣陳洪疇重修正殿、戟門、兩廡。明

倫堂啟聖公祠舊有教諭署一座,朱奉鑲建;訓導宅地一區,會饌堂、儒學倉今俱廢。學租碑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