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1 (1700-1725).djvu/6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頁尚未校對

耕織、興學校,濟貧民,自鬻者歸之。築川城十三里,開 屯田二十有四所,事見《循吏傳》。結身諭蠻方,綏定八 州,翃殄賊寇,悉復故地。叔倫招懷彝落,威名遠暢,史 臣大書,不可磨也。次翁慕元結為人,取結在道州時, 乞免科率二奏,刻之石,其言曰:「庶不墮元子之政。」志 向如此,治績可想也。吾乃以思其人,求其心,推為政 術,積為治,行吾志也。堂之東有三房,曰內省,資拙才 劣,不能寡其過,故省躬而自檢也。西軒二:其一曰「延 老」,見老者於此而問政也;其二曰「樂山」,因容山以取 義也。山高五百丈,延袤千里,巍峻厚重,正與軒對,吾 朝挹其爽氣,而夕景其高稜,有契于心,以靜為德,仁 者之事「也。然此非我所得有,後人之志與我同耶?勿 改可也;其異耶?改之」無不可。五月朔日,率郡屬展敬 于五賢,致一奠之禮。或曰「盍記之」,乃書。

《桂林記》
羅大經

桂林石山怪偉,東南所無。韓退之謂「山如碧玉簪」,柳 子厚謂「拔地峭起,林立四野」,黃魯直謂「平地蒼玉,忽 爾嶒峨。」近時劉叔治云:「環城五里皆奇石,疑是虛無 海上山。」皆極其形容,然此特言石山耳,至於暗洞之 瑰怪,尤不可具道。相傳與九疑相通,范石湖嘗游焉, 燭盡而反。余嘗隨桂林伯趙季仁遊其間,列炬數百, 隨以鼓吹,市人從之者以千計。已而入申而出,入自 曾公巖,出於棲霞洞。入若深夜,出乃白晝,恍如隔宿 異世。季仁索余賦詩紀之,其略曰:「瑰奇恣搜討,貝關 青瑤房。方隘疑永巷,峨敞如華堂。玉橋巧橫溪,瓊戶 正當窗。仙佛肖彷彿,鐘鼓鏗擊撞。贔贔左顧龜,狺狺 欲吠龐。丹龜儼亡恙,芝田藹生香。搏噬千怪聚,絢爛 五色光。更無一塵涴,但覺六月涼。玲瓏穿數路,屈曲 通三湘。神鬼妙剜刻,乾坤真混茫。入如深夜暗,出乃 皦日光。隔世疑恍惚,異境難揣量。」然終不能盡形容 也。又嘗遊容州勾漏洞天,四面石山圍繞,中平野數 里,洞在平地,不煩登陟。外略敞豁,中一暗溪穿入,因 自此流。令結小桴,秉燭坐其上,命篙師撐入。詰屈而 行,水清無底,兩岸石如虎豹猱玃,森然欲搏。行一里 許,仰見一大星炯然,細視,乃石穿一孔,透天光若星 也。溪不可窮,乃返洞對面高厓上。夏間望見荷葉油 油,然峻絕不可到。土人云:「或見荷花,則歲必大熟。」

《全州學記》
劉岑

「古者,國之政事,未有不成於學者也。獄訟,士之事也, 而聽於學;軍旅,將之事也,而謀於學;進賢退不肖,相 之事也,而進退於學;命令,君之所作也,亦得議其善 否於學。」是國之政事皆於學矣。而諸侯之學,非受天 子則不可,豈若後世郡國而皆有也?漢興,反秦之弊, 武帝采用儒生董仲舒、公孫弘之言,稽古立太學,而 文翁為蜀郡守,起學宮成都市中,蜀民大化,由是郡 國皆有學矣。然不過立博士、養弟子員而止,其政事 則不與也。其治功不能如古者有由哉?至於習文誦 學,使先王之言不亡,而民知孝、悌、忠、信、禮、樂、廉、恥以 成其俗者,猶其效也。今天子再造區宇,廓清氛祲,勞 來還定,與民休息,孝悌之誠達於上下,寧神事親,靡 求不獲,弛兵休士,遠人咸格。乃率舊章,郊禮天地,興 廉舉孝,命有司建太學,擇吉日率臨視之。又詔奉使 典州與郡縣之吏,皆責以學事,頒鄉飲酒之禮,使士 夫春秋有事其中。貴禮尚齒,以興民行,文治,炳然與 三代同風。盛矣哉!全之為州,南接百粵,風聲氣俗皆 近粵。其君子皆齊、魯「之風,不由立學而何?」學始於慶 曆四年,今三遷其址矣,而棟宇圮且壞焉。知州事高 君楫與通判事王君著鳩工庀材,易其敝壞,繼其闕 乏,闢其壅蔽,自齋舍至於庖湢,莫不有所。會頒御製 《文宣王贊》及《經書群子傳》,於州則尊而閣之於講堂 之左,且出私錢率士合財買田,以補食之不足。學無 官,師得命吏如此,而前進士鄧深實來官,得其人,而 居以安,食以飽,學者益眾。如是,相與求予文為記。夫 能宣天子之化以被於下者,吏之職也;強問學,正身 行,以承天子之德者,士之職也。二君之舉,既得其職 矣,則士之游息於斯者,可失職乎?

《六賢堂記》
舒勉

六賢謂漢陳欽。欽子元,元子堅,卿士燮,燮弟士一子 廞。按《後漢三國志》,陳欽,廣信人也。欽字子佚,與劉歆 俱治《左氏春秋》,而欽別自名家,後為將軍。元,字長孫, 以父任為郎,少傳父業,為學者所宗。建武初,抗疏論 立《左氏傳》,與乞宣令司隸校尉督察三公,帝從之。乃 數陳便宜,不用。以病去,終老于家。堅卿有文章,而史 「逸其論撰。」燮字威彥,漢末舉茂材,累遷交趾太守。學 問優博,達於從政,而謙虛下士。方中原阻兵,土人避 難者,多往依之。卒,年九十一。初為郡督郵,辟司徒掾, 雅為黃琬器重。董卓亂,乃亡歸,因表為合浦太守。孫 權據吳,南據交、廣,燮以廞入質,權以廞為武昌太守。 六賢之見於史者,其本末梗概如此,而蒼梧之人未 嘗究知。太守李公亨伯,好古樂善,歷求漢、唐以至本 朝,得名臣鉅公有典是郡者七人焉,既立堂祠之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