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4 (1700-1725).djvu/6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石似馬,仰首向人。古民相傳曰:「石人望馬。」 更有雷斧、雷鑿、棋盤等石列其旁,奇特怪異,俗云仙人仙馬遺跡云。

白馬山 在縣西南八里思龍七啚霸店村前。其山三面陡壁,上有白馬觀,故名。下有清泉,名曰「咘刀。」 昔人以為儂智高起兵入寇,斬馬插刀於此,遺跡尚存。

岊空山 在縣西三十里思龍十啚那遠村。山巔有巖,巖中有一橫孔,下通龍泉。其水湧出,流入小江,匯成深潭,清潔可愛。其山超出群阜,如將軍獨立。四面眾山,如士卒環拱擁護,有「長子帥師之勢。」

豬槽山 在縣西三十五里。山岩內橫架一木豬槽,亙古不朽。嘉靖丙午,泗城土官征海南回,異之,以寶舟泊於此,令勇士攀援而上,竟將木槽帶歸。至上林地,夜夢陰兵追取,驚覺股栗,乃速喚兵目置於野谷中,禱之而去,遂失其遺跡,俗相傳以為神物。

岊重山 在縣北十里。兩山對峙,一山如鼓,一山如旗,右一山高聳,眾山朝伏,人目為「將軍旗鼓。」

岊僕山 在縣南四十里。路旁有大岩,能容千人。先年,四洞賊潛藏其內,劫掠鄉村。自設縣後,盜賊始屏跡。

岊貓山 在縣東十二里西鄉八啚林村。枕江岸上有白石似貓,故名。

更阮嶺 在縣東四十里那重村。四面平坦,突結五峰,逆鎮大江,俗曰「梅花嶺。」 遙與梅龜拱揖,為縣下流鎮山。

梅龜嶺 ,在縣東五十里,廣三十里,樹木叢茂,鳥獸繁殖。其嶺高聳秀麗,居九曲上流,為縣關鎖,前設堡於此。

那龍嶺 在縣南半里。形勢端重,千嶂如驂。下有甘泉,清冽可愛。遇旱登此祈雨。

馬晚嶺 在縣南二里。有嶺盤旋秀麗,為縣下關。萬曆十六年,邑令袁公璧豎牌立義塚厲壇於此。有吉穴,積善者終獲之。

那覺巖 在縣東二里。其巖深不可測,傳云穿大江底,直通武緣,入至五、六丈許,其黑咫尺莫辨,欲入者以火枝相續,始可行云。

感昭巖 在縣西三里。巖有兩層,一層有小石居中端坐,其形如猴,俗人咸以「六祖」 號之。前有石柱、石鼓,擊之鏗然,韻致飛越。又有通天孔,直透巖頂。第二層群石參錯,似鳥似獸,石壁光彩,爛若星辰。巖外澗水纏流,清澈可掬,古曰「感昭」 ,今曰仙巖。歲旦,居民各攜酒餚遊玩。

感陽巖 在縣東六十里。西鄉八啚感陽村。巖內有神,鄉民春秋祀之,以相祈禱,名曰「三朝天子。」

龍床巖 在縣東二十里西鄉八啚巖內有一石,四方平正,其狀似床,石壁上有龍影纏繞巖畔,宛如龍然。江水漲沒,床不染滓,直對淥水江口。古民相傳,「時有黑風暗雲,水浪擊響,如奏鼓樂聲,忽有銅錢飛入巖內。遇者急取即得,稍緩則不見矣。」 《八景》之一。

三清巖 在縣西南十里思龍七《啚伐》壘村。山腰有巖四方,平正高闊,光明竅通。山背下有澗水瀠繞。古有三清廟,在隴村岸。宋元祐間,一日烈風大雨,香爐忽自移巖內,因塑三清神像,奉侍於此,祈雨屢應。

陽明洞 ,在縣西北四十里大江崖上有一洞,可容數百人。新建伯王陽明舟泊於此,命工划石,刻曰「陽明洞天。」 及刻《征撫思田文》一篇於石。八景之一。

萬家原 在縣東南六十里馬村,即大山也。延袤一百餘里,層岡疊阜,林木干霄,蔥青蒼翠,幽叢深邃。中多小澗清流。四面土田,灌溉攸賴。畫而欲陰晴,亦猶雨雲霧常接,隱現變幻,每一望之,迷離極目,亦一奇觀也。

釣魚石 在縣東五十里梅龜堡江畔生一石,彎立如老翁垂釣狀。水上又有一石,如魚貪餌,義蓋取此。

息耕石 在縣西南五十里思龍八啚籠村。耕者困憊,往往憩息於此。知縣姚居易刻「息耕」 二字於石上。

請幫助識別此字。「魚石」 在縣東三十里那重村。上有石壁,高一丈五尺,聳然峭立,現一人形,手揭請幫助識別此字。魚一尾。俗傳有人盜魚經此石過,雷震而死,故現此形。「大江」 發源自雲南曲靖府峨利州,原名「盤江」,漢曰「牂柯」,又名「豚水」,歷泗城、田州,從縣後迂迴旋曲而去,遶下五十里,灣成九曲,合武緣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