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6 (1700-1725).djvu/2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海眼井 」 在覺照寺大殿內佛座下,相傳為滇池水眼。每歲四月朔八日僧人汲以浴佛。「茜紅井 」 在城東北,汲以染紅,其色常勝。「石井 」 在旗纛廟中,與吳井埒。按五華書院前亦有石井,名與諸泉並著,緣在山麓艱於汲取。「胭脂巷井 」 在南城外,作酒特美。

富民縣

靈芝山 在縣西南二里。舊名「赤晟化山。」 元初建寺,闢基得靈芝五本,故名。

洞口山 在縣東南三里。山有洞,洞中水由西北傾入安寧河。

九峰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峰巒有九,聳拔幽深。

《顛臥山 》今名「滇和山」 ,在縣西北十里。

蒙課臥山 今名「無怯」 和山,在縣西十餘里。臥雲山 在縣西二里。峰列如屏,上有白塔。黃弄山 在縣北五十里。

魯臥山 又名「魯和山」 ,在縣西十里。

白雲蕩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山高千仞,昂然獨峙,可望滇池,且沙水包裹,群峰拱向,堪輿家以為佛地。昔年曾建有庵,今遺址猶存。俗呼「白垽山」 ,又呼「大青山。」

洞口山 在縣南十里黃土坡西。下有洞水從中出,北流入大河。

法華山 在縣北五里。上建真武祠。鎮水。天馬山 在縣東三里。舊建縣治於其麓。石羊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上有石羊二隻,一立一臥,故名。

飛翠崖 在縣西五里。康熙四十年,縣令張錀建醒心亭於上。

大河 在縣南門外。由滇池海口發源,過安寧名螳螂川,入縣境,亦名「螳川」 ,達普渡河,至廣翅塘入金沙江。

鹿谿 在縣九峰山後。秀甲群峰,花果芬芳,清泉亂石,沁人心脾,九峰之別院也。

彝扎郎水 在縣東北十里,西入大溪。

農納水 在縣北五十里。源出武定府界,北流入大溪。

紅蓮沼 在縣東南五里。泉水湧出,舊有蓮花,故名。上建龍神祠,今改覺海寺,號「龍池。」 亢旱禱雨輒應。

宜良縣

雉山 在城南隅。一名「南山」 ,又名「鳳翅山」 ,縣之枕山也。

雲泉山 在縣南二十里。峭壁流泓,林木青翠。三臺山 ,在縣東五里「容山」 之前。

龍山 在三臺山左

《客爭》容山 ,古名黎摩挹山,在縣東十里,為邑鎮山。

水井山 在縣西北十里。舊名「觀音。」 其南山曰「巖泉。」

北樂山 在縣北二十里。一曰「播雄」 ,又曰「寶洪。」 笮箐山 在縣西四十里。

象鼻山 俗名「老大坡」 ,在縣西北十里。峰嵐高險,為赴省要路。每遇陰雨,路多泥濘,行者苦之。蓬萊山 一名「曬袍山」 ,在縣北十里。明萬曆三十三年,知縣羅任建《文峰塔》於上。

湧金山 在湯池之前,上有火龍祠。

「火燄山 」 ,在湯池關外。

七孔坡 在縣西四十里。峭壁嵯峨,山高乏水。達省大道,行者苦渴。康熙二十七年,杭人魏文岐捐金修,置石缸注水以飲行客。

紅石巖 在縣南四十里。兩岸壁立,峰高千仞,中間水道僅寬丈餘,為一縣水口。三江眾流從此匯而南入澂江。

大龍洞 ,在縣南十五里。水出山腰石孔中。其下半里為小龍洞,較大龍洞稍狹,玉龍一帶田畝咸賴之。

大池江 源自霑益州花山,東南流入縣境,會達河入粵西右江,一名「盤江」 ,一名「大河」 ,從澂江府北入宜良縣境,六十里,出縣界。

大城江 源自陽宗縣,東注盤江。

大赤江 在縣北五里。發源楊林之花魚潭,流入本境,仍東注大池江。

三道水 ,在城東十里,往來要津。

三疊水 俗名「三灘。」 在城東三十里。

黑泥河 在竹山下。去縣五十里,舊道淤塞。康熙二十三年,知縣李煜開濬復通,田疇利賴。九龍池 ,在縣西五里巖泉寺山後。溉城西田畝甚廣。然水勢漂急,夏秋之間,每有沖決。修築隄防,最為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