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7 (1700-1725).djvu/2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年豐》見尾,則年歉見腹,豐歉半之。

賓川州

《遂久縣》址 在金沙江東北,古稱「白門。」

迦葉門 ,俗呼「華首門」 ,在雞足山頂,迦葉入定之所。唐南詔永貞間,僧小澄從此扣石門入。有二僧,追之不及,大悔恨,焚身門外。焚處生二柏樹,至今存焉。

八《功德水 》。在雞足山巔。迦葉於石山卓錫成泉。清流不竭。

馴虎澗 在雞足山,傳為迦葉馴虎之所雲。《龍州》。

石中杖屨 在州左。俗傳正德間,土官叚文顯見有老人,令剖山石,言畢不見。文顯剖石,得鐵杖、鐵屨各一。因建寺,設老人像祀之。

金雞巖 在順盪山。巖窟中有白石,形如雞。巖下有石龍露其半,鱗甲爪尾皆具。

北勝州

祭鋒臺 在州南二十里。武侯南征時,祭劍於此。

崀峨城,址 在州南五十里,蒙氏所築。

《程海磁枕 》,昔有漁者網得之,色青碧,視其潤燥,可占晴雨。

《通志》
未載古蹟

《明一統志》

大理衛 在府治南,洪武十七年建。

太和城 在府城南一十五里。南詔徙治太和城,即此。

羊苴咩城 ,在南北二關之間。城有九重。南詔異牟尋自太和徙此城。

上關城 在府城北七十里,周圍四里,四門。下關城 :在府城南三十里。城南有橋,橋南有壁,周圍二里三門。

唐九徵銅柱 唐御史九徵,遵洱河尾而西見吐蕃,築城以鐵,緪梁漾、濞二水以越點蒼徵,毀緪夷城,立銅柱而去。柱今失其處矣。

放黑龍於馮河 ,在玉局峰頂之南。世傳黑龍為患,觀音大士請佛敕放之於馮河,使冬春居雪山,夏秋居溫湯,寒益寒,熱益熱,今龍尾關溫泉是已。夏至冬至先後數日,雷雨大作,是其往復時也。馮河潭圍萬步,嵒壁聳峭,奇木交加。潭以板石,皆人力所為者。修飭整整,塵埃不到。潭面清徹,其深莫測,忽有墮葉鳥輒銜去。《漢書》謂雲「南郡西北有山。如扶風太乙之狀。上有馮河。」 即此。

曬經坡 ,在蘭峰無為寺之上,廣三百步,不生草木,世傳唐三藏曬經處。

卓錫泉 在府城北三十五里,喜州大慈寺前。昔有神僧卓錫得泉。

石馬井 在府治後,日亭午時,見井中有石如馬。

戮魔石 在上羊溪

羅剎洞 ,在上羊溪深處,石門圓深,世傳觀音大士放置羅剎之所。一山聳然,四山圍之。以《堪輿家論》謂「牛不出欄。」

般若臺 在勝概樓北,有李陽冰「般若臺」 三字。仙樂臺 ,在府城西帝釋山。

襟山帶海樓 在府城中央,上有譙樓。六月二十五日星回節,城外萬炬縱橫,爛如星海,大夫登樓觀之。

石耳竅 在龍首關南。石有竅,深不可測。土人相傳,患耳疾者,以海𧵅納其中,可愈。史城 ,在府城北四十里。隋史萬歲巡西洱河,駐此。

「剖碑崖 」 ,在洱河東岸。南詔鳳伽異欲刻碑國門,於此取材。今碑跡猶存,蓋下臨萬仞之淵,為力至難。

「筆塚 」 ,楊黼作八分書,瘞退筆為「塚。」

放光谷 ,在芒湧溪深處,名悉達場。四圍皆有佛光,或圓或長,五色互異。云「藥師道場。」

日本四僧塔 ,在龍泉峰北澗之上,逯光古斗南,其二人失其名,皆日本國人,元末遷謫大理,皆能詩善書,卒學佛化去,郡人憐而葬之。念珠樹 ,在府城北五十里,每穗結實百八枚。昔李賢者寓周城主人,其家婦產難,賢者摘念珠一枚使吞之。珠在兒手中擎出,棄珠之叢,地生珠樹。

巨人跡 ,一在蒼山五臺峰,一在洱東青巔山。《地券 》在洱河羅筌寺南赤文島,有大篆數十字,今莫辨也。

駐蹕臺 ,一在蘭峰無為寺龍苑庵,一在趙州遍知寺東北二里,皆元世祖駐驛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