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7 (1700-1725).djvu/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大理府山川考        通志

本府。太和縣附郭。

點蒼山 ,一名「靈鷲。」 綿亙百餘里,環列東向。巉崖積雪,盛夏不消。中峰起雲,奇幻莫狀。入秋雲繫山腰,稱曰「玉帶。」 林阻谷奧,無猛獸毒蛇,蒙氏號為「中嶽。」 峰十九,曰斜陽,曰馬耳,曰佛頂,曰聖應,曰龍馬,曰玉局,曰龍泉,曰中峰,曰觀音,曰應樂,曰雪人,曰蘭峰,曰三陽,曰鶴雪、曰白雪,曰蓮花,曰五臺,曰蒼琅,曰雲弄。溪十八,曰漠南陽,曰葶蓂,曰莫殘,曰清碧,曰龍,曰絲玉,曰中,曰桃,曰梅,曰隱仙,曰雙鴛,曰白石,曰靈泉,曰錦,曰芒湧,曰陽,曰萬花,曰霞移峰夾溪飛瀉而下,東注於洱海。環海之外,復有諸山,曰青嶺,曰雞巖,曰玉几,曰羅筌,曰曩蔥,曰龜,若拱若揖。其間石窟巖巒,不能殫述。山頂有泉,曰高河,深不可測。按《明一統志》:在府城西,高千餘仞,有峰十九,蒼翠如玉,盤亙三百餘里。山頂有高河泉,深不可測。又有瀑布諸泉,流注為錦浪等十八川,蒙氏封為中嶽。明洪武中,沐英征大理,出點蒼後立旗幟以亂之,遂克其城。即此山也。元高昌雅詩:「水遶青山山遶城,由來人傑地應靈。水光萬頃開天鏡,山色四時環翠」 屏。明張羽歌:「三山標海裔,五嶽名中州。安知金馬碧雞外,乃有點蒼千仞之神丘。愚公有力不得移,至今鬱鬱盤荒陬。陰崖猶遺太古雪,白石一化三千秋。」

石門山 ,在蒼山之陰,長松參天,高巖蔽日。玉案山 ,在葉榆河,崖上刻云:「此水可當兵十萬,昔人空有客三千。」 司馬相如、司馬遷俱曾至此。

西洱河 ,一名昆瀰池,又名「瀰海」 ,即古葉榆水也。發源罷谷山,經浪穹名寧河。至普陀崆,名蒲陀江。又一源出鶴慶府,會蒲陀江入鄧川界,分為羅時江、彌苴佉江、怒地江,俱南流入上洱池。至府東,名西洱河,以形如月生五日抱珥之狀也。中有三島,曰金梭,曰赤文,曰玉几。水涯有洲,曰青莎鼻,曰大貫,曰鴛鴦,曰馬廉。受十八溪水,遶府西南,由石穴中出點蒼山後,入蒙化府界,會漾濞江。按《明一統志》:在府城東,古葉榆河也。一名洱海,又名西洱河。源自鄧川,合點蒼山之十八川而匯於此,形如人耳,周三百餘里,中有羅筌、濃禾、赤崖三島,及四洲九曲之勝,下流合於樣備江。濃禾島形如几案,故又名玉案山。十八溪 名,詳點蒼山下。其梅溪又名瀑布泉,秋夏間奔流山坳,中有一石大如馬,水激石躍,鏗鍧如雷。清碧溪又名翠盆水,峪列三盆,澗流疊注,翠碧交加。

「救疫井 」 在點蒼山下。疫癘者飲之即愈。《趙州》

鳳儀山 在州西一里,又名「三耳山。」 一身兩翼,如鳳來儀。

宿龍山 在州西北。按《明一統志》:「在州治南,唐鎮南將軍建浮圖其巔。」

龍伯山 在州東,與鳳儀山對。

五佛山 在州東。按《明一統志》:「在州治南,下有泉,不竭不溢,呼曰聖泉。」

赤佛山 在州南三十里。

昆彌山 在州南四十里。西平侯沐英更名定西嶺。按《明一統志》:「高千餘仞,設關其上,大江之源出焉。」

九龍頂山 ,在州西南五十里。九峰相聚,勢若游龍。

畢缽羅窟 ,在州南六十里白崖川西山。巖壁聳拔,林麓蓊蔥。

禮社江 在州東南。流經白崖,至定邊,遶鎮南入於元江。按《明一統志》源自州白崖瞼,至楚雄合瀾滄江。

大江 ,源出定西嶺,經九龍頂山,名「波羅江」 ,入西洱河,州之帶水也。

昆雌江 ,源出蒙化之巍寶山,合禮社、赤水二江,會元江,入交阯。

雲南縣

青華洞 ,在縣南八里。懸岩滴乳,石竅玲瓏,日月光照,可行十餘里。

水目山 ,在縣南二十五里。中多佛剎,巔有深泉。

天花山 在縣南。按《明一統志》,又名南華山。龍興和山 在縣西。按《明一統志》,在縣治西北。其山高大如扶風太乙之狀,鬱然高峻,與雲氣連接,固陰互寒,雖盛暑不熱。《廣志》曰:「五月雪霜告然。」

九鼎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九峰並峙,簇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