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7 (1700-1725).djvu/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於西洱河,鄧川州之帶水也。浪穹名為「蒲陀江。」

《一統志》
譌為葡萄江

龍池 按《明通志》:「在縣西,俗名魚子淜,水色青碧,其魚人莫敢取,為有龍居之。」

溫泉 按《明通志》:「趙州鄧川、賓川、雲南縣皆有,惟浪穹九氣泉為最,浴之可愈疾。」

《賓川州志》

書案山 按《明一統志》:「在筆架山之麓,平正如書案,故學宮向之。」

歸山 按「《明通志》,在州十二關長官司之西。」 上倉湖 按「《明通志》,在州治九曲山之南,周迴十里,中產蓮花菜。」

龍潭 ,按《明通志》有三:曰乾龍,在乾海子哨;曰紅雀,在龜山東;曰火龍,在石鐘寺側。

雲龍州志

三峰山 按《明一統志》「在州治西」

水利附           通志

本府。太和縣附郭。

穿城三渠 :南曰白塔江,中曰衛前江,北曰大馬江。三渠穿城東出,一以備火,一以灌田。禦患堤 在府城西,即城壕,暴流沙石,再歲不濬,則與堤平。明弘治間,大水入城,壞廬舍,因築為堤。今廢。

水缺 ,在天台寺前。水決輒排西門入,每歲於缺處堆大石,殺其勢。

麻黃澗 在府城西北。舊由教場北入大馬江,自古道壅塞,大雨漲潦,直衝大路至西門。前人議濬復故道,不果。

城北渠堤 府城北有數處,昔因居民壞塔,以致蛟變,峨崀諸村田地覆沒,嘗議濬築未就。《趙州》

東晉湖閘 在州東北。湖中水乾,其田可耕。「歲以五月五日啟閘,九月九日閉閘。然雨暘無定,率至愆期。議於湖中穀收日閉,湖外麥收日啟為便。」

雙塘 在州治東八里。明洪武初,民以磚甃堤,利甚溥,歲久潰。嘉靖間,分巡撫使安如山歲令瀕田人家量畝出力修築,民甚便之。

甘陶水塘 舊有堤防,利為豪右所專。明知州潘大武議夾石為渠,穿孔分水,其利始均。城西堤 在州西三耳山。按《明通志》:「舊有夾流,因無瀦堰,散漫滲洩,不為民利。」 議築堤瀦水,以備歲旱,非直田疇蒙其灌溉,而飲汲有甘冽之利矣。

雲南縣

品甸灣 在縣東北十里。舊引寶泉山水蓄於周關、品甸二陂,歲久溝塞。明嘉靖間,知縣宋希文開古道,以時瀦蓄,軍民利焉。

寶泉壩 在縣北二十里。積水禦旱。明景泰間,分巡副使周鑑、分守參政趙雍重修。

段家壩 在白塔村,去縣二十五里,東接鏡湖,段思平所築。明成化間,黔國公檄都指揮馬鉉重修。

新興壩 在縣南山下。明嘉靖間,知縣宋希文築,周八里。

荒田陂渠 在驛前東南。平壤千頃,久缺水利。明嘉靖間,右參政石簡倡議,劉伯耀相繼修舉,民甚利之。

鄧川州

橫江堤 在州後。大邑新生、上登三里,州西之田賴之。明永樂間,同知李福築堤。正德間,署印縣丞祁倫修。

彌苴佉江堤 在州前。「平川堤高二丈,寬四丈,綿亙四十餘里,障浪穹湖水灌溉闔州田地。堤東軍屯修之,堤西里民修之,其利甚溥。」 水為西洱河源。

羅時江堤 在州前。按《明通志》:「弘治間,知州阿驥分為界至,行令各里村長自領水夫開穵修築,每年二月一次。」 今廢。

上下登堤 在州西一里。每秋漲,多沒田廬。明正德間,郡人楊南金倡眾築石為堤,其患始息。大水長堤 ,在州南。舊以水磨在堤南,致秋潦為害。明嘉靖間,兵備副使姜龍令移水磨堤北,又修築舊堤二百餘丈,水因南趨,不復為害。廟後堤 ,在州北。二澗合流,姜龍修。

圓井堤 在州西北

羅甸渠 ,出東山,居人引溉田畝。

浪穹縣

溪登渠 在縣西

三水陂 曰南江、通寧、通濟、三水,淤沒軍民田地三百餘畝。明嘉靖壬寅濬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