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0 (1700-1725).djvu/4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羅此山於內山頂有寺。舊無水,挑運甚艱。

皇清康熙四十年,知縣程奕捐金募工,開溝引水,由

城入達於山,後至今利之。

寶蓋山 在太保山後,高出眾山,翔舞而下。在府治西。山勢獨高,為眾山之冠,而群峰層疊,皆此山之流裔也。

玉壺山 在太保山左,石竇泉流,澄清可掬。每有雲從澗起,漸穿松際,直掛山椒,朗如玉壺高舉。

九隆山 在城西龍泉門外。一名九坡嶺,世傳九隆兄弟居此。按《明一統志》:「山有九嶺,沙河源出於此。」 相傳昔有一婦名沙壼,浣絮水中,觸沉木有感,因妊產九男。後沉木化為龍,眾子驚走,惟季子背龍而坐,龍因䑛其背。蠻語謂背為九,謂坐為隆,故名九隆。長而黠,遂推為酋長。山下又有一夫婦生九女,九隆兄弟娶「之,種類遂蕃。」 皆刻畫其身,象龍文,世居此山之下。諸葛亮南征時,鑿山斷脈,以洩其氣,有跡存焉。

石子山 :在城西七里。

瑪瑙山 在城西百里。產瑪瑙石,其後為茶山。哀牢山 在城東二十五里,本名安樂,彝語訛為哀牢。頂有石穴,土人呼為金井。春首視其盈涸,以卜豐歉。山下有石如鼻,有泉二道,一溫一冷。按《明一統志》,穴下相通,取左穴水,則右穴水涸,取右亦然。

鳳溪山 在城東北三十里,雄峻與安樂並峙。按《明通志》:「其下二泉合流,上有呂公臺。」

天井山 :在城東北四十里。岡陵四繞,中有平地可居。

法寶山 在城南十里,與九隆相望,一河限之。其南曰臥獅山,有芭蕉洞,石乳垂結如花。又南則官市山也。昔異牟尋於此建寺,曰「法寶」 ,因以名山。

筆架山 :在城東南三十里。高百丈,袤二里,形如筆架。一名哱囉。

峽口山 在城東南四十里。有石洞洩一郡之水,伏流出施甸枯柯河。洞中多魚,又名魚洞。靈鷲山 在城西北八里。高並寶蓋,延袤七里餘。山巔舊有報恩寺,俗呼為「大寺山。」 今遺址為園林。

棲賢山 在城西北十里。按《明一統志》,舊有棲賢寺。

白龍山 在城北,即阿邑山。東漢時有白龍之祥,故名。山上舊有寺,建文至永時居於此。當事者懼及禍,俟其出,潛焚其寺。建文去,寺廢。虎嶂山 在城北二十里,高百丈,袤二里許,下有溫泉。

雲巖山 在城北二十五里,高二百丈餘,盤迴三里許,樹木陰森,巖深百步,中有橫石臥於下,長丈餘。好事者鑿而為佛,建寺以覆之,扁曰「雲巖臥佛。」 其左有洞,洞門高三尺,深十丈,寺外有臺池,以供遊賞。

石澗山 在城北三十里。按《府志》,即阿由寨。羅岷山 在城北八十里,高千丈,袤四十里,蘭滄西岸也。蒙氏時,有僧羅岷自天竺來此,作戲舞術,石亦隨舞。今岸下常有飛石,過者驚趨。又傳將曉時,江中之石飛入霧表。

摩蒼山 在施甸南。孤峰聳拔,浮於雲表,山頂可望數百里。

碧霞山 在施甸南

秀巖山 在碧霞之左

上水河 、下水河 俱在城內,源出九龍池及寶蓋山泉合流入城,經委巷達東河。

青華海 在城東十里。諸水所匯,廣十餘里,涸則週遭皆田,漲則成海。夏秋之交,荷花盛開。清水河 在城北五十里。出甘松坡下,會龍王泉,合易羅池入峽口洞,伏流而出,為枯柯河。按《明一統志》:一出本府阿薩村,一出甘松坡下,合流至安撫司城東北,合鳳溪,即義河。又至府城東南,合沙河諸水,入於峽口洞。

蘭滄江 在城北八十里羅岷山麓,《漢書》所謂「蘭津」 也。東過順寧、達車里,入南海。蒙氏封為四瀆之一。

潞江 在城西百里,舊名「怒江。」 源出雍望,經安撫司北,兩岸平廣,夏秋瘴毒難行,流入府境,名「上江。」 蒙氏僭封四瀆之一。

沙木河 :在城東北一百二十里,源出順寧,入蘭滄江。

易羅池 在城西南龍泉門外,泉噴九竇,按《明一統志》「周三百餘步,源自地底湧出,相傳昔有婦沙壼觸沉木而感孕,生九子」 ,即此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