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0 (1700-1725).djvu/4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土橋 」 :在彭指揮街。

雙橋 在東街。南北分衢,二橋相對。

新橋 在鐘樓巷口

石橋 在南園巷。以上俱在城內。

昇陽橋 在東門外

拱北橋 在拱北門外

通華橋 在通華門外

仁壽橋 在仁壽門外

龍泉橋 在龍泉門外

鎮南橋 在鎮南門外。以上俱跨城壕。

龍池橋 在《易》羅池南。

飲馬橋 在龍池南

眾安橋 在城南七里,跨沙河水下流,永騰通衢也。明洪武二十三年,指揮胡淵創建木橋。正德間,參將沐崧、嘉靖間,副使「郭春震相繼重修,砌石為橋,廣一丈二尺,高五丈餘,袤六丈有奇。」

皇清康熙二十九年,總兵偏圖重修。

濟安橋 在城北五里閘,瀦西河之流。明洪武十五年,指揮李觀建。今呼為「五里橋。」

東津橋 在城北二十里。明洪武十五年,指揮李觀建。今呼為「小板橋。」

北津橋 在城北板橋村,明洪武十五年,指揮李觀建。上有小亭五間。

霽虹橋 在城北八十里,跨瀾滄江。古以舟渡,狹險湍急,行者憂之。後以篾繩為橋,攀援而渡。武侯南征,架木橋以濟師。元元貞乙未,也先不花西征,始更以巨木,題曰「霽虹。」 丁酉冬,宣慰都元帥達思撤而新之。元季,橋圮,復以舟濟。明洪武二十八年,鎮撫華嶽鑄二鐵柱於石以維舟,後架木橋,尋燬。成化中,僧了然乃募建飛橋,以木為柱,而以鐵索橫牽兩岸,下無所憑,上無所依,飄然懸空。橋之上復為亭二十三楹,兩岸各為一房。副使吳鵬題於石壁曰:「西南第一橋。」 岸北設官廳,以駐使節。歲以民兵三十人更番戍守。然橋搖動無寧晷,鐵纜恒蝕。一修於兵備王槐,再修於參將沐崧,復修於兵部郭春震。萬曆間,又為順寧猛酋所焚。兵備郭以仁重修,又修於兵備杜華先、分巡張堯臣。明季復燬。

皇清克滇,督撫司道各捐金,檄金騰道紀堯典督建。

兩端繫鐵纜十六,覆板於纜上。又為板屋三十二楹,長三百六十丈。南北為關樓四,弘敞堅緻,視昔有加。後燬於兵。康熙十二年,總兵張國柱重建。吳逆時,又燬。二十年,知縣蔣嘉謨重建。二十七年,總兵偏圖增修兩亭於南北岸。橋旁翼以欄杆,日久損蝕,復搖。三十八年,總兵周化鳳、知府羅綸、知縣程奕又重修之。

鳳鳴橋 跨沙木河。相傳橋下水多瘴,人馬飲之即病。今亦不驗。

神濟橋 在諸葛營北。明永樂間,指揮車琳建。嘉靖間,義民吳貴甃以磚石。

血戰橋 在姚城全勝關外。明時破緬酋於此,參將鄧子龍建。

保場橋 在鎮姚所小保場驛前。明萬曆間建。西山橋 在石冊寨。土舍莽承緒建。

潞江渡 舊刳木為舟以渡,往來甚驚。明嘉靖間,兵備副使潘潤始置巨舟,可渡百人,兩岸各建官廳,憇息永平縣。

上甸關 ,在縣北二十里。

花橋關 在縣西南四十里。

廣濟橋 在城東

太平橋 一名「銀江橋」 ,在城外縣治東半里,跨銀龍江,長十四丈,高二丈五尺,廣二丈。康熙三十三年,江水泛漲,衝斷橋梁,知縣姚孔鍹重建。安定橋 在城北八里木里場村,跨銀龍江水上。

九渡橋 在縣城東北五十里,跨九渡河。「通津橋 」 在縣南關外,與太平橋接境。

勝備橋 在縣東北。近橋有勝備鋪。

花橋 在縣西三十五里。

雙橋 在縣東北八十里,近黃連鋪。一河旋繞二橋,故曰「雙橋。」

濞漾橋 濞漾係蒙化、大理、永平三處交會之所。康熙三十年,提督諾穆圖新建,引鐵索為梁,上覆瓦屋,製頗堅麗。

騰越州

馬面關 在州西北二百五十里。上江外蠻雲喧山頂,山極高峻,峭壁上有石,名「黃牛石。」 行者險阻,必祭而後行,控制茶山、里麻一帶要害。龍川江關 在州東八十里。明正統十四年建。嘉靖十年,兵備潘潤改於橋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