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0 (1700-1725).djvu/4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南下分為四溝,流經達達營、木瓜村、光尊寺,而入於「西河。」

蓮花壩 在安樂山西,即玉泉。明正德間,兵備副使汪標築。

打鶯山龍泉 :在騰越州西三十里,流放古矛山下,灌溉城西田畝。

龍王塘 ,有三:一在觀音寺,一在大寬邑,一在侍郎壩。

荊竹寨陂 在州東四里。

侍郎壩 在州西北五里。昔侍郎楊寧征麓川時所築,人享其利,遂以名。

寶峰泉 在永平縣東四十餘里,泉流足資灌溉。

永昌府城池考        通志

本府。保山縣附郭。

永昌府城池 ,唐皮羅閣創。元至元間,都元帥段阿慶重築。明洪武十五年,指揮王真重修,尋為思可所廢。十八年,指揮李觀復甃以磚石,又於太保山絕巘為子城。二十八年,指揮胡淵闢《廣西山羅》、太保山於城內東南北三隅,高二丈二尺,西省三之一,週十三里有奇。設八門:東曰昇陽,南曰鎮南。西南曰龍泉,曰安定,西曰永鎮,西北曰仁壽,北曰通華,東北曰拱北。「鎮南拱北門外復為子城,闢二小門。嘉靖中,副使韓廷偉築西城,增高五尺,沙壅久湮。指揮曹宗岱重鑿而深之。萬曆二十八年,知府華存禮修築無池。」按《府志》:「明嘉靖三十八年,副使韓廷偉檄同知戴希灝、指揮趙明臣、千戶張軒,增築西城,視舊高五尺許,樓高三丈有奇,週循為角樓四、砲樓一、鐘鼓樓各一,城鋪六十有四,今俱廢。東南北之壕各深五尺,廣二尺有奇。南壕即易羅池之。」流也。各門之外,俱跨以橋,久而沙壅,指揮曹宗岱重鑿而深之。萬曆二十八年,知府華存禮又重濬修之,西即山壑為池焉。

皇清定鼎以來,數經兵燹,城郭頹圮,樓櫓盡燬。康熙

三十九年,總兵周化鳳、知府羅綸、知縣程奕捐俸分修,即其舊址重建各樓,煥然一新。

外州縣

永平縣城池 ,明洪武十九年建。指揮雷嵩立木為柵,跨銀龍江之上。二十八年,指揮時瑀砌以磚,高二丈,週三里三分,壕廣二丈,深五尺。先是,江流貫城南,有水洞,每值水涸,竊盜乘以出入。萬曆中,知府華存禮濬東西壕為河,改水分流城外,會於城南,砌塞水洞為牆,無池。按《府志》:「凡四門,東曰春陽,南曰德化,上有」 樓,高六丈。西曰「鎮西」 ,北曰「武安。」 南北水關二座,各有橋亭。週遭城壕,廣二丈,深五尺。

騰越州城池 ,舊無城。明正統十年,兵部侍郎楊寧征麓川,駐此,始築騰衝司土城。十五「年,兵部侍郎侯璡重修,甃以磚石,高二丈五尺,週八里三分。嘉靖中,兵憲郭春震始鑿壕,廣二丈,深一丈,其西北磔石以通山泉。」

皇清康熙五年,知州王律重修。按《府志》,凡四門:東曰

霑化南曰靖邊,西曰永安,北曰「溥潤。」 其上各有樓、角樓四,城鋪四十。隆慶三年,增築月城,高一丈六尺,廣三十二丈,並東西二圈門。

永昌府關梁考        府志

本府。保山縣附郭。

南關 在城南二里,建樓三間。

北關 在城北二里,建樓三間。

山達關 :在城東北七十里,路頗崎嶇。康熙四十年,總兵周化鳳修砌,行者便焉。

老姚關 :在城東南一百四十里,緬人出沒要路。舊設守備於此,駐防鎮康灣甸耿馬土司。今裁。

丁當山關 在城東北一百四十里。崇坡峻坂,陟降三十餘里,為西郵通衢,昔蒲蠻出入之所。潞江關 ,在府西南。

清水關 在府西北

蒲關 在府東南

永安橋 在法明寺前

清河橋 在鎮南門內

春暉橋 在昇陽門內

昇平橋 在地官坊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