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0 (1700-1725).djvu/4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大盈山 在州西南。一名大車江。源發巃嵷山,會半月池,合檳榔江。按《府志》:其源有三:一出赤土山,流為馬邑河。一出巃嵷山,流為高河。一出羅生山,流為羅生場河。經流城之東北,而西三水合於江流,故曰大盈。南入南甸小梁河,至干崖為安樂河,西流為檳榔江。

檳榔江 源出吐蕃,入州西界,會大盈江,經干崖、達緬。

《疊水河 ,大盈江》之派。「斷崖百尺,急水奔流。翻雪驚雷,行人竦視。」

龍川江 ,其源有三:一出明光山,一出阿甸山,一出南香甸山,三水合流,至虎踞關入緬。按《府志》,「江源有三:一發源七藏甸,為明光河,流至莫落河,通固東河。又一流由阿幸至鳥索、固東二河,會之為灰窯江,逾山峽中,深不可測,兩崖逼近,俗呼為天生橋。」 流至曲石江,一發源界頭甸馬鹿塘;一發源雪山之麓雙河,入瓦甸河、混泥河,經界尾亦至曲石,會眾流而東,過高崙山足蜿蜒數百里,若龍驤然,故以名。由此過隴川,通猛蜜所部。莫勒江,去騰逾遠,至太公城乃會大盈江。轉而南,下江頭城,入於金沙江。

半月池 ,在州北七里,週五十丈。

澄鏡池 ,在干峨山上,人至則風雨交作。

水利附           府志

本府。保山縣附郭。

九龍渠 在府城南,舊名「易羅池。」 方廣二百餘丈,磚石為堤。明洪武間,度田分水為四十一號,歲選官司之。

沙河 在九隆、法寶二山間。按《明通志》:「水勢盈涸無常,初郡人未知所自,嘉靖二十九年,兵備郭春震始募土人溯流窮源而得之。」

諸葛堰 有三:在府城南十五里,曰大堰,其東曰中堰,又東曰小堰。大堰在法寶山之下,石岸土堤厚一丈二尺,週遭九百八十餘丈,中深二丈,武侯所濬,歲久淤漲。明成化三年,巡按御史朱暟修築,分水口為三,春首,洩以灌田,俗呼為「大海子。」 中堰源自九龍池三十六號水並沙河灌積,週遭土堤三百三十七丈,分水口為三,灌田數千畝,呼為「中海子。」 小堰週遭土堤二百八十丈,分水口為二,灌田千餘畝,呼為「小海子。」 石花堰 在城南十二里,源出本山後之響石洞,土堤周圍一百一十五丈,中為一洞,灌田數千畝。

連三壩 在石花堰之北二里。

黃泥壩 在石花堰之南二里。

紀廣壩 ,在城南十里,周三百五十丈,灌田數百畝。

金雞泉 在溫泉北。寒泉西流,灌田數百畝。龍井箐 去城一里許,泉出山麓,流經紙房屯、社稷壇,東流教場,分為三溝,灌田數千畝。駱駝箐 去城二里,泉出山崖穴中,一名「石頭溝。」 導流三溝,灌田數千畝。

青石泉 去城三里。泉出青石山小坡,俗呼為「蒲蠻箐。」 導經五福村、教場屯、紙房村、山腳村,分為四溝,灌田數千畝。

棲賢箐 在棲賢山之南。泉自山箐中湧出,北折西流,灌田千餘畝。

石頭箐 去城十里許,自石崖中流出有二:一由本箐北流,一由山麓南流,灌田千餘畝。銀礦箐 ,去城三十里,泉出山崖中,灌田數百畝。

清水溝 去城四十里。溝之北一里許為河。源。出北衝山箐,經流老營,達於板橋河。農家沿河皆設水車,激而上之以灌田。

紀廣堰 在城南十里,堤週三百五十丈。石花堰 ,在府南十二里,源出山後響石洞。又三十里為甸尾海,源出梅子溝。有黃泥壩,在海南二里。按《府志》:「土堤週遭一百一十五丈,中為一洞,灌田數千畝。」

平安壩 在城南四十里。明正德間,兵備副使汪標創築。嘉靖間,分巡僉事安如山、兵備副使郭春震重築。堤週一百六十丈,厚八尺,高一丈,灌田二千餘畝。

官市堰 在城南四十五里,源出青松山下,匯龍井水為池,經流落龍村,灌田一千數百畝。丁楊壩 源出水眼龍口,堤週二百五十丈。臥佛池渠 在城北二十五里。按《明通志》:「在雲巖山下,泉出石竇中,而匯於寺前之池,四時不竭。」

阿鳳壩 去城四十里。按《明通志》:源出天井山之深谷中,瀑布西流,度甸頭巡檢司之北,折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