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5 (1700-1725).djvu/9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今觀之,山石之隕潰,林木之代謝,擊之則裂,火之則

灰,事理之常,安得歷三災而不壞耶?」答曰:「化相則壞, 真相不壞。故《法華經》云:『大火所燒時,我淨土不毀』。如」 身子見娑婆丘陵土石,斯可壞者也;螺髻見如自在 天宮,斯不可壞者也。然真之與化,非一非異。如鏡中 像,非即是鏡,亦非離鏡有像可得。如夢所見,雖非本 身,然離本身,無別夢境。故《楞嚴經》云:譬如目眚,矚燈 光中,別現圓影,彼非眚人,則無所見。眾生以無明故, 妄見山河諸有為相,聖則不見。又如《法界品》中,如來 入師子奮迅三昧,逝多園林即有無盡功德莊嚴云 云。二乘在會不見不聞,乃至云:如是皆是普賢菩薩 智眼境界,不與一切二乘所共。以是因緣,聲聞不見, 是知真境無殊,悟迷斯隔。推此可知,據上所論,真土 無邊,獨曰此處不壞者,欲令歸心專一。又如窺一隙 之空,即見無盡之空云爾。

《靈蹟》五臺亦曰五峰。臺者言其高平,峰者,言其峭拔。 列為五者,「觀國師云表大士五智已圓,五眼已淨,總 五部之真祕,洞五陰之性源,故首建五佛之冠,頂綰 五方之髻,運五乘之要,清五濁之災。」其東西南北四 臺,皆自中臺發脈,群嵐聯屬,勢若遊龍,惟南臺獨秀, 而窵居丁位,高三十七里,頂若覆盂,周一里,山峰聳 峭,煙光凝翠,雜花彌布,猶若鋪錦,亦名「錦繡峰。」其《靈 跡》二十一曰:

《仙花山》:即南臺山名。

「普賢塔」,臺山。

古南臺臺南二里。嘉靖間,香林大士卓菴其上。 《石城》:臺南二十里,四山壁立,若城。

《石罅神龜》,仙花山南麓。

白龍池臺東南麓。

插箭嶺臺東二十里。宋太宗北征至此,見菩薩現八 臂相,插箭而還。

「萬木平」,臺西南四十里。唐李澄師莊。

龍宮聖堆,近娑婆寺。龍母聞法化去,龍池即湧為堆。 聖鐘山,臺南八十里,昔有神鐘飛來,懸於巖下,後飛 鳴而去。今鐵虡尚存。

聖僧崖亦名「滴水崖」,臺南七十里。唐貞觀中,梵僧於 此立化。

古竹林,臺西南三十里,唐法照入聖境。

虒陽嶺西南三十餘里,佛陀波利見文殊處,有尊勝 幢存焉。虒陽河源發此。

志公洞《清涼石》南。

法華洞志公洞前。

七佛洞,臺西南二十里。古有七梵僧,至此入寂不起, 遂立七佛像。

千佛洞臺東北崖畔。嘉靖間,僧道方者,夜遊至此,見 神燈萬點,既出旋入。方隨入,見「玉佛像森列其中,更 進,則聞波濤之聲,悚懼不能出,因持觀音名號,願造 聖像。」旋見一燈前導而出,即洞造像焉。

金閣嶺臺西北。昔人見空中金閣,因建寺擬之 「天盆谷。」金閣嶺之左,山若仰盂

蛇溝天盆之北,亦名「車溝。」

海螺城天盆東。昔人見化城若海濤盤旋之狀。 東臺高三十八里,頂若鰲脊,周三里,蒸雲浴日,爽氣 澄秋。東望明霞,如陂若鏡,即大海也。亦見滄、瀛諸州, 因名望海峰。東溪之水,北注滹沱,東南四十里入阜 平縣界,西北二十里入繁峙縣界。其靈蹟一十四曰 那羅延窟,臺東畔,其內風氣凜然,盛夏有冰,燈光時 現。《華嚴經》云:「是菩薩住處。亦是神龍所居。」

笠子塔臺頂。宋宣和間,代牧趙康弼,同慈化大師見 異僧入那羅窟,留斗笠,建塔藏之。

觀音坪,臺北麓一里。

華嚴谷臺西北,今名「東臺溝。」

棗林臺東北,後魏永安二年,恆州刺史家人逐白鹿 至此,有白鬚長者,扶杖立大宅門外,指其人食棗療 飢,再往尋之,不可蹤跡矣。

《五王城臺》東北建梵宇,

天城,五王城側。《靈跡記》云:「天城即化寺也。不依地立, 迥出雲霞之表。珠樓紺殿,皎若天成。得遇之人,塵機 頓息。」

大會谷,臺東眾溪交匯。「滹沱」源出此。

華林臺東南二十里,即古華嚴。

溫泉,臺東南七十里。

馬跑泉,臺東南六十里。

龍泉關:臺東南六十里。

舊路嶺臺東南五十里。

鐵鋪,臺南五十里。

棲賢谷臺西南溝,古德藏修處也。

觀音洞棲賢谷,巖畔有滴泉,味甘。

化竹林,臺西南支山二十里。昔人遠望,萬竹森森,近 則失之,遂此卓菴。

青峰化竹林南,今名大螺頂。有不語僧,久立不坐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