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亦以「立禪」呼之。
《現聖臺青峰之南。唐觀國師》常見「萬聖羅空,五雲停 岫。」
「明月池」,臺西南,昔人晦夜,見皎月澄池。
石佛嶺池南二十里。
漫空石,東臺頂,盛夏流液,人結屋覆之。
研伽羅山。即東臺山名。梵語未詳。
「紫府」,五臺之總稱也。《趙無恤獵常山》西占紫雲之瑞。 「黃巍嶺」,張商英見神燈隱現。
《觀來石》未詳出處。
西臺高三十五里,頂平,周廣二里,月墜峰顛,儼若懸 鏡,因名「掛月峰。」其上有泉,群山拱合,巖谷幽邃。四十 里至繁峙縣界。其《靈蹟》十七,曰:
「魏文帝人馬跡。」相傳魏文帝至此避暑。
八功德水,臺北。
《二聖對談石》《唐法林見緇白二叟對談石上,近之則 失》。
《獅子蹤對談石》下。
牛心石,臺東有石,狀若牛心。
文殊洗缽池臺東北,昔有白髮母洗缽於此。僧明信 問:從何來,母云:「中臺乞食而來。」言訖忽隱,惟見光暎 林谷。
泥齋和尚習定處。臺東北。昔有神僧住此,以泥作饌, 食之。
《鳥門臺》,西北隅。
龍窟臺西麓。
石門臺西南谷中。
李牛谷臺西北三十里。
禪堂溝臺西北。
峨谷臺西五十里。
祕魔巖臺西四十里,木義和尚所居。
《龍洞祕魔巖》,懇禱則龍現,大小不等。
《薩埵崖》,「祕魔巖之西,古有代州王氏女不欲配,逃於 此,食薇飲露。父母逼之,女投崖未及地,飛昇而去。」 香山中西二臺之間。
北臺高四十里,頂平,周廣四里。仰視峰巔,上薄斗杓, 因名「葉斗峰。」風雨雷電,惟出半麓。雲氣瀰漫,旋覆蓋 為龍帝之宮也。東瞻海洋,北眺沙漠,聿為鉅觀。四十 里,至繁峙川前,眾溪發源入清河。其靈蹟二十七,曰 黑龍池,亦名金井池。有龍神祠,四方之民禱雨輒應。 說法臺,臺東人遊觀者,時聞鐘梵之音。
鄧隱峰塔參馬祖歸飛錫,解戰,倒化於北臺,妹為建 塔。近僧明來重修。
「生陷獄臺」後麓。隋繁峙民張愛盜龍池錢,將歸,暴風 忽起,吹墮於此。上俯巉崖,下臨絕澗,黑雲四合,冰雪 湧身,求出不得,乃哀號稱菩薩名。經宿雲開,見白兔 引之出。
「羅漢臺」「臺東」,唐十六梵僧集此同化去。
華嚴嶺臺東南二臺之間。
樓觀谷臺東南二十里。
《金剛窟》,在樓觀左崖畔,乃萬聖之祕宅。《秖洹圖》曰:「三 世諸佛供養之器,俱藏於此。迦葉佛時,楞伽鬼王所 造神樂,及金紙銀書毗奈耶藏修多羅藏,佛滅度後, 悉收入此。昔佛陀波利入此不出。」
白水池樓觀谷後,其泉若乳,人取滌眼。
「五郎祠」樓觀谷西,宋楊業《第五子出家》處。
「玉泉」無著見化人於此飲牛。
紫霞谷臺南,俗呼北臺溝,清涼最深處,禪侶所棲。 龍門臺南麓。下有留雲石,北有藏雲谷,雲出為雨,雲 入為霽。胡順菴刺舌血書《華嚴經》處。
金沙泉龍門側。
仙人菴臺後麓。
九女泉臺後七里。昔有九仙女浣濯於此。
《藏「真谷」臺西北,五百梵僧藏修》之地。
大黃尖,臺北二十里。即古北臺。
卓錫泉在蘭若寺。唐初僧道賢縛茅藏修,艱於得水。 偶客僧至,索浴,賢遠汲澗下。明日僧欲浣衣,賢復負 器汲水。器破,賢易器再往,略無怠色。其僧歎曰:「子可 謂誠矣。」即卓錫菴前,命賢拔之,甘泉隨拔而出。僧持 錫彈指,騰空而去。
憨山昔有梵僧,從魏文帝丐一臥具地,帝許之。其僧 展具覆五百里,帝知為神,僧不顧,馳馬徑去,山隨後 逼之,帝還顧曰:「汝憨耶?」山乃止。因此得名。
文岫山:臺西北四十里。
寶陀山:臺北四十里。亦名寶山。
秦戲山臺東七十里。《山海經》云:「秦戲之山,無草木,多 金玉,滹沱之水出焉」,亦名派山。
「品字泉」,在秦戲山,即滹沱源。西流由北臺之陰,注達 真定。
中臺高三十九里,頂平,周廣五里,蒼崖拔地,翠靄浮 空,因名翠巖峰。與西北二臺肩臂聯接,南矚晉陽,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