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沙塞,有五溪發源。二溪左注清河,三溪右由西臺, 下出峨口,入滹沱焉。《水經》云:「峨谷之水,出於中臺。」即 此也。其靈蹟二十有八,曰:
靈鷲峰臺懷小山,今稱菩薩頂,宛若西天靈鷲山,故 名。
「甘露泉」峰右。
大寶塔,靈鷲之前,五峰之中,漢摩騰天眼見此,有阿 育王所置佛舍利塔,歷代帝王,不廢修飾,明神宗母 慈聖太后重建。高入雲漢,神燈夜燭,清涼第一勝境 也。
佛足碑大塔左,按《西域記》云:「摩竭陀國波吒利精舍 大石,釋迦佛所遺雙足跡,其長一尺六寸,廣六寸,千 輻輪相,十指皆現花文卍字,寶瓶魚劍之狀,光明炳 耀。昔佛北趣拘尸那城,將示寂滅,回顧摩竭陀國,蹈 此石上,告阿難言:『吾今最後留此足跡,以示眾生,有 能見者,生大信心,瞻禮供養,滅無量罪,常生佛前』。」如 來既寂,諸外道軰妒嫉,聖蹟除剷愈顯。如是八番,文 理如故。唐貞觀中,元奘法師自西域圖寫持歸,太宗 敕令刻石祖廟,以福國祚。明萬曆壬午秋,少林沙門 明成、如意二僧,募眾緣摹寫,刻石中臺。
文殊髮塔大塔東,昔菩薩化貧女,遺髮藏此。萬曆間, 方廣道人修塔,見髮色若金,光彩無定。
般若泉大塔左,唐僧慧潛結庵於此,日課《金剛經》。感 庵側湧泉,因名之。
「《雜花園》大塔」前,唐代築戒壇,今為荒址。
鳳林谷,臺東南。
「西天洞」鳳林谷北嶺。
梵仙山,臺東三十里。中《臺案》山,昔有五百仙人,餌菊 成道。
井溝梵仙山西。
楊柏峪,井溝南。
九龍岡臺南近竹林寺。
令公塔岡畔。宋楊業殉節,其子延朗收遺骸,建塔。 竹林舍利塔臺南竹林寺前。成化間,耕者得石槨,內 藏銀匣,中貯琉璃瓶,盛舍利數百顆,光色璀璨,匣上 刻字:「僧雲宗寶藏。」弘治間,燕京穆氏建塔。嘉靖間,古 燈重修。
竹林小像寺中,《如來像》一龕,製度精巧絕倫。
清涼谷:臺南四十里。
《古清涼》,「清涼谷中僧法聚,構蘭苕。」
清涼石清涼谷嶺西。厚六尺五寸,圍四丈七尺。面方 平正,自然螺紋,能容多人,不隘。昔有異僧,趺坐其上, 為眾說法。梵音琅琅,狀貌可畏,即之則失。後人目其 坐處為「曼殊狀。」
《清涼泉》《清涼谷北巖》。
羅漢洞清涼寺北。
清涼橋臺南溪上。
《萬年冰》,臺東麓,有冰數丈,九夏不消;桃李樹生於冰 孔,夏初盛開。
寒山石臺東南三里。
玉花池臺東南麓。昔有五百梵僧於此休夏,池生白 蓮,堅瑩如玉,代牧以石築之。
伽藍溝,臺西北。
萬聖澡浴池中、北二臺之間,古有湧泉,澄潔可愛。遊 人每見天光雲影之間,有天仙沙門蓮花錫杖之狀, 相傳為菩薩盥掌之所。四方善信多持香花拭巾投 之。後人浚鑿砌石,構亭覆之,而靈蹟隱矣。
《太華池》,在臺上西北隅,其水隨人所見,深淺不一,臨 池顧影,可辨毫髮。
祈光塔臺西南隅。成化間,秋崖法師同晉王祈光遂 願,故建此塔。
臺中舍利塔,唐藍谷法師從梵僧乞得舍利,造鐵塔 盛之,外建大塔。萬曆間,塔欹將傾,一夕雷雨大震,塔 正如故。
《獅子窩》,中臺西南嶺。昔人見萬獅遊戲其中。萬曆丙 戌,僧智光、淨立等約五十三人,構室結淨社,惟十方 學道者共居,不許子孫承業。
《古志》以大黃尖為北臺,葉斗峰為中臺,翠巖峰為南 臺。後以錦繡峰靈瑞顯彰,大士頻現,且與四峰鼎立, 故酌定以為南臺,則翠巖居中,葉斗為北矣。況大黃 尖乃葉斗支山,比之葉斗殆若培塿,固不足以當五 峰之列。《藍谷傳》以中臺高於北臺,則誤指古北臺也。 按《妙濟傳》:「五峰之外,復有四埵,東曰青峰埵即常山。」 趙襄子曾登,亦名「無恤臺」;南曰「朱明埵」,即方山李長 者著《論》處;西曰「鶴林埵」,即馬頭山,亦名磨山,代子 夫人磨笄處也。北曰「元冥埵」,即夏屋山,亦名覆宿山, 古帝王避暑處。然四埵之名,好事者所立,於《聖教》無 考焉。
五臺山半麓以上,林木童然,惟香草叢生。至夫溪壑 之間,異草雜花,不可悉記。而金芙蓉則他方所無。更 如靈芝神藥,得而啖者,足以洞宿命,易仙骨,然非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