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庵基,晤野水道人,出豆飯蘿蔔啖我。指引前路,登 「筍峰」,仄徑危階。余雖賈勇,用二役扶掖而上,回首一 望,峰巒聳峙,插入雲表,千態萬狀,不可言喻。諸子嘆 賞擊節,如醉如痴,共驚其造化之奇。是晚宿石鼓峰 草庵。二十日,登始信峰,有「三仙共傘」之號,有接引松 可以飛渡,皆為樵人戕伐,僅有其名,而實不存矣。由 是觀兩海,登煉丹臺,遊光明頂,可達文殊院,而道路 阻塞,目望天都,不可得而至也。蓮花峰有百步雲梯, 可以登眺,今梯已腐壞,無由得達。遂覓丞相源路,懸 崖幽壑,層伋萬仞,若從天而墜,亦用兩役扶掖,抵暮 至雲谷。雲谷者,丞相源寺名也。二十一日過湯口,秋 況可人,樹木五色相雜,致足觀也。日夕浴湯池。湯池 至慈光寺二里許,是晚宿祥符寺。二十二日,至譚橋 之右市,執炬觀優,半夜方就寢。二十三日午刻抵署 矣。是行也,往返方九日;從行者三人、輿夫四、擔夫二、 衙役二、僕二,共一十五人。野水道人自湯池別去,爰 為記以示同人。
黃山歷代圖經考 許楚
山有圖經,猶人有傳神。峰巖洞壑,是名臟腑;林樹煙 霞,殊備威儀。威儀膚褻,臟腑遁靈。粵稽往古,匡匠綜 營,鴻恢《禹貢》,良工奧衍,造極道元。若夫披閱之餘,身 在山中,惟恐其盡,近賢幾罕覯矣。吾歙《黃山圖經》,肇 聞北宋景祐間,通守李序云:「因考舊勝,聊綴非文。及 閱圖經,盡識英華。」則圖經之見自景祐,不自景祐始 也,前此荒邈無稽。又五十九年嗣鐫於縣尉雁蕩周 公,為哲宗元符庚辰;又五十七年三刻於知州彥國 胡公,為南宋高宗紹興丙子。又五十三年四刻於山 中焦公東之,為寧宗嘉定戊辰;又一百六十一年五 刻於歙縱潭吳氏子容,是為皇明洪武辛亥紀元,見 《白雲唐先生序》。又九十五年六刻於祥符寺僧全寧, 為天順六年壬午;又一百一十七年,七刻於豐城。李 候邦和,為萬曆九年辛巳。續有鄉先達潘石泉、唐心 庵,嘉靖間《倡和詩學博田公藝蘅碑記》。次年壬午,又 八刻於歙山人程天錫,合白嶽詩,有午槐程司徒及 家族祖昉陽公佐并天鍚三《序》。自萬曆壬午至萬曆 己未,又三十七年,而景升潘先生《黃海之紀》始出,一 時鉤深致遠,網羅放逸。同普門、靜庵、智空、寓安諸耆 宿,自神廟庚戌十年以來,蒐剔巖壑,標鑒林泉,迄無 虛日,令海內之幽人逸子,傾杖懷奇,使節星軺,凌峰 觸險,可謂表名德之殊勳,劈神皋之巨手,俾後之覽 者,綽有整齊,裒聚名章,罔艱撰讀,當尸祝其河源星 宿之自矣。
黃山部藝文三〈詩〉
「《夜宿黃山》,聞殷十四吳吟 」 唐李白
昨夜誰為「《吳會》吟」,風生萬壑振空林。龍驚不敢水中 臥,猿嘯時聞巖下音。我宿黃山碧溪月,聽之卻罷松 間琴。朝來果是滄州逸,酤酒提盤飯霜栗。半酣更發 江海聲,客愁頓向杯中失。
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 前人
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菡萏玉芙蓉。 伊昔升絕頂,俯窺天目松。仙人種玉處,羽化留餘蹤。 亦聞溫伯雪,獨往今相逢。採秀辭五嶽,攀巒歷萬重。 歸休白鵝嶺,渴飲丹砂井。鳳吹我時來,雲車爾當整。 去去陵陽東,行行芳徑叢。迴溪十六渡,碧障盡晴空。 他日還相訪,乘橋躡彩虹。
三十六峰 僧島雲
《峰》峰寒列碧芙渠,靜想嵩陽秀不如。峭削僅傳三十 六,參差何啻一千餘。泥封處處留丹井,石匝層層隱 玉書。終待登臨最高頂,便隨鸞鶴五雲車。
黃峰三十六詠 明陳恭
天都
峨峨千仞聳天都,俯視群巒未可徒;此際想應通帝 座,欲將民隱一高呼。
翠微
花雨濛濛濕客衣,巖雲重複鎖禪扉。遊人首覓黃山 徑,直指鐘聲自翠微。
望仙
珠履霞衣縱莫尋,龍鬚猶茁洞巖深。翠華消息雲霄 近,不但絃歌聲至今。
九龍
蜿蟺群成潤下功,為霖原屬水晶宮。不圖今日筇攜 遍,黃海雲中遇九重。
聖泉
貪泉一酌亦能清,祇問其人不問名。試使愚夫來此 飲,豈能澆與慧根生。
疊嶂
千年不受風雷撼,半壁長依保障雄。最愛春深苔篆 積,恰如題遍御屏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