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洲山部外編
《淮安府志》:「漢徐生學道於海州鬱林觀,一日化去,葬 於鬱洲山後有人於泰山下見之,因付一履歸東海。 其徒視之,乃葬時物也。發棺視之,未見,人謂生尸解。」
雲龍山部彙考
宋蘇東坡所遊之「雲龍山。」
「雲龍山」在今江南徐州城南二里許,山有雲氣,蜿蜒 如龍,故名。宋山人張天驥居此。
考
按:《明一統志》:徐州雲龍山在州城東南二里,宋時山 人張天驥所居。蘇軾詩:「醉中走上黃茅岡,滿岡亂石 如群羊。」即此。山麓有放鶴亭。
按《廣輿記》:「徐州雲龍山,在州城南」,《志》謂「山有雲氣,蜿 蜒如龍,故名。」
「放鶴亭」在雲龍山,宋張天驥建。
按《徐州志山川攷》:「雲龍山在城南二里許,山有雲氣, 蜿蜒如龍。東巖石峰匝圍,中峰裝成大佛,面方數丈, 覆以殿宇及諸大士像,參差錯置,邃曲如洞。又名石 佛山。」
黃茅岡西向,此山之陰也。唐昭宗時,朱全忠敗節度 使時溥,即此古井穿于左,深七丈餘,不知所始,今名 飲鶴泉。山脈自楚中來,相傳崑崙中枝之分布者,徐 得列九州,胎於此。
金磴山,即「雲龍山」之尾,餘氣西峙者,迤望蕭邑諸峰, 幾無斷絕。
放鶴亭宋山人張天驥所築,驥有二鶴,朝放暮歸,因 以名亭。在雲龍山巔,又西麓有張山人園。
雲龍山部藝文一
《雲龍山放鶴亭記 》宋·蘇軾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雲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 其半扉。明年春,水落,遷于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 而望,得異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 然如大環,獨缺其西十二,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 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 間,俯仰百變。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 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雲表,暮 則傃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郡守蘇軾,時從賓 客僚吏往見山人,飲酒于斯亭而樂之,揖山人而告 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易》 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詩曰:『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 蓋其為物,清遠閒放,超然于塵垢之』」外,故《易》詩人以 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 者。然衛懿公好鶴,則之其國。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 《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以 此全其真而名後世。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閒放如 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 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于鶴乎?由此觀 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語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 哉!」乃作《放鶴招鶴之歌》曰:「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 而下覽兮擇所適。翻然斂翼宛將集兮,忽何所見,矯 然而復擊。獨終日于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 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履,葛衣而 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餘以汝飽。歸來歸來兮,西山不 可以久留。」
遊雲龍山記 明都穆
雲龍山在徐州城南二里。《州志》謂山有雲氣,蜿蜒如 龍,故名。元朱澤民《寺記》謂宋武帝微時,嘗憩宿于是, 有雲龍旋繞之異,此為得之。山一名石佛。唐昭宗時, 時溥為節度使,朱全忠遣子友裕敗溥軍于石佛山 下,即其地也。丙寅冬,自京師之官南都,十一月乙酉 過徐,欲登茲山以覽其勝。都司周君寅之與予聯舟, 實陪以行。午抵山麓,躋磴而上,入寺,觀所謂石佛者。 像僅半軀,崇可二丈,廣倍之。左右侍衛之像,皆鑿石 所為。山之陰,度黃茅岡,《憶蘇文忠公詩》「亂石如羊」之 句,瞻眺久之。其下即宋張山人放鶴亭故址,蘇公所 與記者。後之人刱三賢堂于上。三賢為昌黎、韓子、蘇 公暨陳師道,蓋昌黎嘗為州推官,蘇公嘗知州事,師 道則州人而教授于學者也。升高而望,一州之山,岡 嶺四合,隱然如大環,誠有如蘇公所云。而子房、楚王 二山至戲馬之臺,皆歷歷在目,予竊有感焉。徐為古 戰爭地,而楚漢其尤也。方高帝之起豐沛,子房佐之, 百戰蹙項,竟有天下。使當時而無子房,漢之為漢,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