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2 (1700-1725).djvu/1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神會。淳祐八年,禱雨有應,安撫趙與𥲅奏請封龍王 為靈祐公,賜廟額曰惠澤。山有東西二目,東在臨安, 西在於潛。東目則崔嵬峻巀,有重岡疊嶂之奇。西目」 則起伏飛揚,有龍翔鳳翥之勢,分青挾翠,以萃止于 錢塘。「萬山林立,環拱其下,若臣服之狀,豈非一郡之 主山乎?」《東目》奇麗,雖少亞于西目,然其峰之奇者,如 天仙峰、將軍峰、寶珠峰;水之奇者,如瀑布泉、洗眼池、 白龍池;古跡之存者,如分經臺、黑驢菴、昭明菴;林巒 澗壑之秀者,如垂虹嶺、平溪。皆超絕常區,等于仙境 焉。

「西天目山」在杭州府於潛縣城北四十五里。

天目山又在湖州府安吉州「孝豐縣城南六十五里, 與杭州府接界。高三萬六千丈,周迴八百里,上有三 十六洞天頂有二泉如目,大旱不竭,泉味甚美。東南 瀑布下注十里,蛟龍時出沒,成十二潭,旱禱雨輒應。 山間有田畝池塘可耕,為方上人所居。」

按《杭州府志山川攷》:「東天目山在臨安縣西五十里, 昔有道宮在天目東峰,曰黃石室,故址尚存。相傳有 大鐘墮於水。」

大山在縣北五十里。天目山東北峰也。勢峭拔,高二 千六百丈,周三百五十里。昔倪氏居此,故亦呼「倪嶺。」 南溪在縣西天目山,發源四十五里,至縣東入餘杭 縣界二十八里,共七十里。今建「竹林長橋。」

西天目山在於潛縣西北四十五里。按《大藏洞淵集》, 乃第三十四洞天也。山有二,東目高二千丈,西目高 二千五百丈,周迴一百里,名太微元蓋洞天。《太平寰 宇記》:「山高三千九百丈,廣五百五十里。水因山曲折, 東西巨源,若兩目然,故曰天目。」東出臨安,流一百五 十里為苕溪,西趨於潛為紫溪,合桐廬之水以匯于 浙江,《水經》於潛山,極高峻,東西瀑布下注成沼,名蛟 龍池。池水入西溪,合於浙江。道士唐子霞謂天目山 又名浮玉山,上有兩池,謂左右目,連亙四州,杭、宣、湖、 嚴也。周迴三十里,上有養生之藥,蓍草芫花,皆名著 仙經。山有銘勒龍池東,銘曰:「列岳霞表,群峰霧裏,翠 滴煙巒。」名不可記。

玉柱峰,在天目中峰塔西南,平地突起一石,周迴十 餘丈,高百丈。上有古木蒼藤,人不能登。

象鼻峰,在天目,形如象鼻,與獅巖對。

香爐峰,在天目,形如香爐,故名。

楊嶺在縣治北三十里,高一百二十丈。北抵天目眉 山,西北達寧國驛路。

長春塢在縣北四十里天目山西。

響水巖:在縣治北四十五里。天目重峰內,但聞其中 水聲泠泠不絕,竟難覓其支流也。

紫薇巖:在縣治北四十五里天目西麓,俗呼為「紫莫 巖。」石皆玲瓏,奇狀不一。

翠微巖在天目倚翠亭後。

芝草巖,在天目西尖之西。昔採藥者見上有芝草一 本,五色備具,接長竿採之,色遂沒。後數日,左右復出 二本,皆翠色,遂不敢採,至今隱現不常,時有遇者,因 以名巖。

觀音巖在天目山半路旁,突起一石,高大各百餘丈, 供觀音像於上。

千丈巖,在天目獅巖前。自上觀之,莫測其底。以「千丈」 名,不可以千丈限也。

斷隴在天目西尖之西南。

「《龍》穴」,在天目,其大逾寸,穴外迴環之狀,徑二寸許,若 有物盤旋而成,欲雨則雲氣先出,故名。

石城在天目西尖之西南岸高數丈,南北五十餘丈, 其外可履,內深邃不可入。《玉桃古記》云:「昔獵人阻雨 於石城外林間,有白桃一顆,摘入手如冰,忽又變紅, 其熱如湯,遂采木葉包之,藏於布囊,下山捫之猶存, 及至家,止存木葉。」

石門在天目半峰嶺,東西各一,高者二十餘丈,小者 百尺。自張公舍眺之,兩扉對峙,一山之絕致也。 石屋在天目,去張公舍不遠,常有陰雲怪風,生於白 晝,俗謂徐伍仙修煉之所。

「石倉」在天目西尖之西坎,眾山鱗疊,宛若倉廩。 「石柱」:在天目西尖絕頂,一長一丈,一長二丈,堅削平 直,宛如斲成,擊之其聲清越。

石鼓在天目西嶺外塢南下磴「道盤折,狀如鼓形,周 迴百餘丈,擊之如鼓聲。」

石版在天目西尖之上,長短大小不可數計,皆平淨 如砥,有全解至地者,有解未盡者。今鋸痕線道猶存, 其解至半者,用大石砧架定,信非人力所能及。有好 事者欲取下,輒有風雨蛇虺之變,至今人莫敢動。 「石菴」在天目西尖之頂,最為高峻,上覆巨石一片,非 大力不能舉。

石巷在天目,與張公舍相去二百餘步。四圍聳拔,石 罅一徑,深三十餘丈,藤木交蔭,森然可畏。

新婦石一名望夫石,在天目西峰半山之中,面東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