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4 (1700-1725).djvu/6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里,上吳章嶺,亂石聱牙,頗亦險峻。嶺脊分江,東西兩 路界,過界便見五老峰,是為山南嶺。下有小路,至智 林淨慧院昭德觀。會日斜僕疲,乃由官路過大富莊, 至相辭橋,已昏黑,秉燭行,至尋真鋪,風大作,入小路 二三里,敲觀門,道士疑為盜,久之方出。《真誥》言「廬山 乃元辰福地,而此觀為第八詠真洞天。」五老峰正在 其後,而倚香爐峰。庚申登採訪使者閣,望五老峰,記 言「漢武築羽章館于屏風疊下」,臨相思澗。今五老之 峰疊石如屏障,蓋其故里。自閣而望,相去若在百步 間,廬阜之甲觀也。為題其榜曰雲錦閣。李太白「屏風 九疊雲錦張」之句云:五老第二峰,即獅子峰,與九疊 屏相連。山無草木,曉日照之,殆如赤城。自廊廡望之, 則奇姿巧勢,尤不可狀。龍潭在觀後一里,水作琉璃 色,其中數尺正黑。知觀湯善翱云,「深數十丈」,蓋洞天 之門。云。潭上有龍王祠,疑即《記》中所謂「綠淨亭」也。已 初借善翱小驢,令四明徐道人前導,過永福院,舊名 雲龍,煨燼之餘,方稍營葺。次至疊石庵,蓋近世僧德 正所創,門外大石長數丈,復疊一石,前眺江湖,宛如 池。庵背即五老峰,乃几案間物,陳舜俞所未見,蓋後 來庵宇之絕景也。次度華嚴石橋,華嚴院今廢。次至 折桂院,今名證寂。折桂因唐李逢吉得名。《記》言山名 「旛竿源」,而土人不知。登南唐惠濟禪師石塔,有巢雲 軒,而《記》不載。不經兵火,氣象便可愛,前有僧房,可望 湖而不見山。次至解空院,其旁聖果院已廢。次至谷 源庵,地形甚高,面對重湖,《記》言「疊石」奇偉,豈謂德正 之庵耶?後有幽泉,但屋敝無足觀者。自此為折桂。小 童指路迂枉,忽下峻嶺,木葉被霜,滑汰幾不能移。步 至雲臺庵,乃得平地。庵後石崖如記中所載。次至淨 妙院,《記》云:「古名青牛谷」,即楊衡所謂隨雲步入者,儼 然如造仙境。門外數十步,回望五老及他山,如圖畫。 凡此寺觀庵宇,大抵環遶五老峰,每至一處,山色峰 數輒不同,造物之無盡藏也。獅子峰尢肖今日,但少 雲氣飾之。次至承天白鶴觀,唐混成先生劉元和故 居,舊屋尚存,獨無廊廡。唐杉圍二丈,在門內問。東北 木瓜庵,道士不知。觀前百餘步出官路,過三峽橋,遣 從者先入棲賢,獨與徐道人攜二僕,復由小路為臥 龍之遊。初過中興庵,次寶慶庵,近各有一道人主西 澗,即劉凝之庵,無知者。既過澗,徐道人迷路,度峻嶺, 踰棧閣,遇炭窯,方知路窮,得一夫,引至上偃臺,即祖 教院,亦無僧行。自此又盤一嶺,至臥龍新庵,有江州 蔡道人主之。復行半里,過舊庵基,沿澗乃至其處。蒼 崖之下,怒瀑淙擊,高十餘丈,與九華山雪「潭爭為長 雄,凡陳舜俞所記,一無誇詞。今日不憚崎嶇險阻,凡 以為此,未至而悔,既至則樂以忘勞焉。」舊庵隔溪,巖 石層出,燦如百疊之雲,中有流泉注於澗,亦一佳處 也。望五老峰甚近,香積院在其下,業留從者於棲賢, 遂問歸路。數里至幽邃庵,今為尼居,主者覺殊鄆人。 壁間舊刻馮宗詩,蓋嘗讀書於此。庵前度溪至上塔, 記所謂《拭眼禪師石像如生者。舊屋甚整潔,大竹成 林。酌飛錫泉,登環翠閣,望五老峰背》。自此下山數里 即至棲賢。徽老不在,藏主可昇,眉山人與予同庚,為 占四句云:「我比同年百不能,只餘霜鬢愧師兄。殷勤 覓句無言說,共撥寒灰聽水聲。」《寺比今春稍葺,但殘 僧四五輩》,「不稱大剎。」飯罷,同昇上人過五老、玉淵二 亭,山水不辜老眼而足繭矣。遣人至軍城,招妻孥來, 早會此。辛酉拂曉,自寺後度澗,行里許,過百藥灘,石 岸坡陀,道人於此曬藥。陟山嶺,度茅坰,約四五里並 五老峰,至明真尼院,冰霜滿屨,扣門,久之方開,蓋舊 屋也。同尼師登凌霄巖,巖在地奇石如巖,古有僧坐 禪其間。遶洞別過石門,謂之「喝石。」其前一石甚大,即 《記》中所謂「對五老如賓客」者。傍有石屏,亦可愛。出門 數十步,望宮亭湖橫出,而揚瀾、左蠡,左右相對,落星 僅如葉舟,惟軍城為紫荊山所蔽耳。回過百藥灘,分 路行三四里,入楞伽院,亦古屋也。正倚朱砂峰,舊號 白石佛殿,創於保大中,釋伽像與西林同。李公擇尚 書藏書閣在東偏,元豐以後,留題皆存。有趙天啟者, 歷敘公擇作中丞,救蔡雄,故改「戶書」云云。西廡有《東 坡竹山房碑》,又刻南唐佛像。野夫公擇及黃魯直皆 有題字。崇德君墨竹,高下校在鐘閣,蓋公擇妹,魯直 母也。寺門外即上天池,大林路至為嶮峻。老僧惠寶, 生於元豐八年云。自此別有捷徑,約一二里過澗,入 棲賢磨院,院在石人峰側。又里許,遂至棲賢。骨肉方 來,同觀玉淵。先是,澗水奔衝,遇大石,上侈下歛,懸布 潨射,極其雄壯。濤頭瀵湧,散為玻璃色。《記》言:「沙石萬 數,古今不塞,誠下通於海矣。」相對有寒泉亭,泉自山 出。按《記》文,訪羅漢巖、寶陀巖於僧堂之後,皆無知者。 山上竹樹間多崖石,其下有觀音泉,疑自寶陀巖而 出,稍加刜治必得之。其南有小徑,疑白雲庵路也。飯 罷,遣徐道人乘驢歸詠,真同骨肉。再過三峽橋,徘徊 久之,始知過橋之泉為陸子泉。其旁有沈錫大書「廬 山」二字。行小路,望五老峰了然。便道入高遙景德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