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4 (1700-1725).djvu/6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一舒足搔首,有倦聽之意。」蓮池之上繯石臺,坐而箋 經校義者,五人。石上列香爐筆硯之具;一人憑石而 坐者,劉程之也;「一人手開經軸,倚石而回視者,張詮 也;一人正坐,俯而閱經者,惠叡也;一人回坐,拱手傍 視而沉思者,慧持也;一人持如意而指經者,慧永也; 一人捧經笈與童子持如意。其後又童子跪而司火, 持鐵向爐而吹;一人俯爐而方烹,捧茶盤而立者一 人,旁有石置茶器。」又一巖中有文殊金像環坐其下, 為佛事者三人。一人執爐跪而歌唄者,曇常也;一人 坐而拳者,道炳也;一人執經卷而坐者,周續之也。臨 溪耦坐者二人,梵僧;一人袒肩持短錫者,陀羅也;一 人舉如意據膝而坐者,邪舍也。童子一卷髮胡面,持 羽扇立其後;一人露頂坦腹,仰視懸泉,坐而濯足者, 張野也。童持巾立其側,又蹲而汲者一人。石橋之傍, 峭壁崛起,有僧與道士相捉而笑者,遠公《送陸道過 虎溪》也;一人貌恠雄視捉巾瓶而立者,捕蛇翁也。「童 子負杖,卻立而待;一人乘籃輿」者,淵明之迴去也。淵 明有足疾,嘗以竹籃為輿,其子門生肩之,前者若欲 憩而不得,後者若甘負而忘倦,蓋門人與其子也。童 子負酒瓢從之,一人持貝葉騎而來者,謝靈運也。傍 一人持曲笠,童子負笈前騎而行。凡為人三十有八, 馬一,猿一,鹿一,器用草木不復「以數計。人物灑落,泉 石秀潤,追千載於筆下,畫群賢於掌中。開圖恍然,若 與之接。」揮塵而談者,如欲懸河吐屑,肆辯而未停;默 坐而聽者,如欲屏息杜意,審諦而冥冥沉思者,如欲 鉤深味遠。「叩元關,宅靈府,而遊乎恍惚之庭;梵唄者, 如欲轉喉鼓舌,而有雲雷之響,與潮海之聲。行往來 者如御風而遐舉,坐臨水者,如騎鯨而將去,笑執手 者,軒渠絕倒,達於衣冠。蓋其心手相忘,筆與神會,而 妙出意表。故能奴隸顧陸,童僕張吳,跨千載而獨步。 非十八人者,不足以發伯時之華;非伯時者,不足以 寫十八人之趣。泉石膏盲,煙霞痼疾,其臭味相似,故 形容之工,若同時而共處者也。」伯時為余從兄,實山 「林莫逆之友,為此圖,凡三十八日而成。余得之遊居, 寢飯其下,客來觀者,或未知蓮社事,因記其後,覽者 當自得之也。」圖成於元豐庚申十二月二十五日,明 年辛酉正月二十六日,龍眠李沖元元中記。

遊廬山東林記        陸游

余初遊廬山,小憩新橋市,蓋吳、蜀大路,並溪喬木,皆 二三百年物,蓋山之麓也。自江州至太平興國宮三 十里,此適當其半。是日,車馬馳輳,往宮中焚香,自月 朔連七日乃已,謂之「白蓮會。」蓮社,本遠法師遺跡,東 林寺亦自作會,然不若太平之盛。晚至清虛庵,庵在 撥雲峰下。登紹興煥文閣,實藏光堯御書,又有神泉、 清虛堂,皆宸翰題榜。宿清虛西室,八日早,由山路至 太平興國宮,正殿為九天采訪使像,像袞冕如帝者。 舒州灊山靈仙觀祀九天司命真君,而采訪使者為 之佐。故南唐名靈仙曰「丹霞府」,名「太平」曰「通元府」,崇 奉有自來矣。至太宗時,遣中使送泥金絳羅雲鶴帔, 時又加封「應元保運真君」,及賜塗金殿額,兩壁圖十 真人,本吳生筆。建炎中,盜以廬山為巢,宮室焚蕩無 餘,憩於雲無心堂,蓋冷翠亭故址也。溪聲如大風雨, 至使人毛骨寒慄,一宮之最勝處也。《采訪》:殿前有鐘 樓,高十許丈,三層累塼所成,不用一木,而欄桷翬飛, 雖木工之良者不及也。但鐘為磚所揜蔽,聲不甚揚, 亦是一病。觀主云:「此一樓為費三萬緡鐘,重二萬四 千餘斤。」又有經藏亦佳,扁曰「雲章瓊室。」太平規模,大 概類南昌之玉隆,然玉隆不經焚,尚有古趣為勝也。 遂至東林太平興隆寺,寺正對香爐峰,峰分一支,東 行,自北而西,環合四抱,有如城郭。東林在其中,相地 者謂之倒掛龍格。寺門外有虎溪,本小澗,比年甃以 磚,但「若一溝,無復古趣。」余勸其主僧法才去塼使少 近自然,不知能用吾言否?食已,煮觀音泉啜茶。登華 嚴羅漢閣。閣極天下之壯麗,雖閩浙名剎不能逮。遂 至上方五杉閣、舍利塔、白公草堂。上方者,自寺後支 徑,穿松陰,躡石磴而上,亦不甚高。五杉閣前舊有老 杉五,本傳以為晉時物,即古所謂大十尺圍者,今又 數百年,其老可知矣。近歲主僧了然輒伐去,殊可惜 也。塔中作如來示寂像,本宋佛馱跋陀尊者,自西域 持舍利五粒來葬於此草堂。以白公《記》考之,略是故 處。其他如瀑水、蓮池,亦皆在。高風遺韻,尚可想見。白 公常以文集留草堂後。真宗嘗命宗文院寫校,包以 斑竹帙送寺。草堂之旁有王子醇樞密庵基,葢王實 創東林禪院。已而照覺禪師常總,實第一祖,宿東林 九日,至晉慧遠法師祠堂及神運殿。堂中有耶舍尊 者、劉遺民等一十八人像,謂之十八賢。遠公側有辟 蛇童子侍立,《傳》云東林故多蛇,此童子盡投之。蘄州 神運殿本龍潭,一夕鬼神塞之,且運良材以作此殿, 不知實否?然「神運殿」三字,唐相裴休書,則此說亦久 矣。壁間有張文潛題詩。寺極大,連日遊歷,猶不能遍。 唐碑亦甚多,惟《顏魯公題名》最為時所傳。又有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