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5 (1700-1725).djvu/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結廬於東塢之上,比精舍地為少高。茲山常在雲外, 雲常在其高處出,故名以儲雲。一家給廬於前山之 右,石澗飛瀑,縈帶其側,因名以「佩玉。」其蕙林瓊芳,愈 高《披荊》,則皆因山中之佳美,地勢之高下以名之。相 繼而來,結廬者未已,未及名也。精舍簷間,層巒疊嶂, 奔騰飛動,近者數十里,遠者數百里,爭奇競秀,一峰 特出天表,端聳於前,銳秀如筆,為諸峰之嶺袖者,則 「雲臺」也。朝陽麗景,明若圖畫,暮燒聯光,爛若綺繡,雨 暘雲煙,出沒之變,不可名狀。東山之崖有繙經石,西 山之崖有歇石,皆蒼松蟠覆其上,其下壁立萬仞。山 之陰者有塵湖山,其巔天成一池,泓然如鑑,可以結 廬;北峰之高如蓋,可以登望。南望群山益遠,溪谷原 野畢露;東望靈山特起陵霄,端方廉利,吳、越所未有 也。下見龜峰,昂首穹背,形狀逼真。玉山之木蓋四百 里,出於龜峰之下。略貴溪以經茲山之崖,西望藐姑、 石鼓、琵琶諸峰,崷崒逼人,從天而下。溪之原於光澤 者,縈紆泓澄,間見山麓如青玉版。北視龍虎、仙岩、臺 山,僅如培塿。東西二溪,窈窕如帶。然地勢夷曠,非甚 晴徹「目不能辨,常沒於蒼茫杳靄中矣。」又曰:「玆山之 勝,尤在瀑流。東有磜潭,西有半山。磜潭不下玉淵,半 山可亞臥龍。前兩山迴合之處,又自為一澗,垂注數 里,激射噴薄飛灑,映帶於茂林之間。春夏流壯,勢如 奔雷。」其瀑因石賦形:一曰風綀,二曰噴玉,三曰翻濤, 四曰漱珠,五曰水簾,六曰雙綀,七曰流銀,八曰飛雪。 木石自為階梯,可沿以觀。兩崖有蟠松怪石,隱見於 林杪,時相管領,雖盛夏不知有暑,挾冊其間,令人忘 歸。又曰:「雲山泉石之奇,殆吾人平生所鮮見,終焉之 計,於此決矣。」先生卒,慶元二年,門人劉建翁立祠堂 於精舍之前,約以歲正月九日登山會祭,臨江章茂 獻為記。紹定二年,江東提刑趙彥成為增修祠舍,自 為《記》迨元至順間,進士祝蕃復為重修,春秋祠之。元 季燬於兵。明景泰壬申,先生九世孫崇請於都御史 韓雍,即其舊址重建祠堂,以修祀事。

按《貴溪縣志山川攷》:「應天山在縣西南七十里,邑之 名山。宋陸子靜先生建精舍讀書其中,從學者如雲。 以山形似象,更名象山。明初,縣官春秋詣山致祭文 安公後改祠近縣三峰下。」

鳴琴丘在象山西偏。一丘巋然,林木陰森,清流映帶。 明夏伯承嘗創草堂於其上。

《小尖峰》:

雞鳴峰。

麻嶺俱應天山發脈。

藐姑山,一名「幕空峰」,俗呼饅頭嶺,在應天山下。 「獅猊石」,在象山左。頭如大獅,下生一石如小獅,與大 山頭相顧,其地因名「獅猊源。」

和尚石在象山後原。有石如僧立其地,因名「和尚原。」 邑人徐大儀立《石僧》《石猊》二碣,今廢。

《寺觀攷》:「資國寺在應天山西水南,唐龍紀間建。 梅山寺,唐開元間建,在應天山下。」

學校攷:象山精舍即應天山陸九淵講學之處,門人 彭世昌與諸張氏所建。時四方從游者甚多,世昌為 列齋舍數十楹以待之。有居仁、由義、志道、明德、養正、 達誠等齋,又有儲雲、佩玉、蕙林、瓊芳等舍,皆象山先 生之心畫也。嘗與楊敬仲書曰:「『精舍』二字出《後漢?包 咸傳》,其事在建武以前,儒者講習之地,用此名甚無 歉也。」又《與王謙重書》曰:「象山精舍,鄉人蓋恨此山之 名辱於異教,今皆翕然以象山為稱。」先生卒,慶元二 年,門人劉啟晦立堂於精舍之前,約以歲正月九日 登山會祭,臨江章茂獻為記。紹定二年,江東提刑道 彥悈增修祠舍,自為記。迨元至順間,進士祝蕃重修, 春秋祀之。元季燬於兵。

象山部藝文一

《象山書院記        》宋·袁甫

寧宗皇帝更化之初年,興崇正學,尊禮故老,慨念先 朝鴻儒明師,咸錫嘉諡,風動四方,謂象山陸先生發 明本心之學,大有功於世教,錫名《文安》,庸示褒美。於 時慈湖楊先生曰:「我先人潔齋先生有位於朝,直道 不阿,交進讜論,寧攷動容稱善。」天下學士,相聞風采, 推攷學問源流所在,而象山先生益大光明。甫承學 小子,將指江東,象山實屬貴溪,祠宇荒頹,過者悽愴。 爰相邑南,背負巍壁,面俯平川,清與目謀,曠與神謀, 築室百楹,既壯既安,遐邇咸集。紹定五年,甫周咨原 隰,遂往觀焉。始至舍奠先聖,退謁三先生祠,竦然若 親見象山先生燕坐,而二先生相周旋也。升彝訓堂, 學生序列,深衣大帶,濟濟翼翼,相與講明問辨,皆象 山之心畫也。顧瞻之間,已足以生恭敬,消鄙俗,知入 德之門,規模信美矣。乃具以本末上之朝廷,有詔賜 額「象山書院。」士合辭謀,願有記。甫竊歎世降俗敝,學 失師傳,梏章句者自謂平實,溺空虛者自絕高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