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8 (1700-1725).djvu/5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羅浮」 ,皆大道也,其間有小徑雜路,阡陌抄會,非一處也。

神湖東三里,曰昇天橋,其陽有谷,夜聞鈞天之音。有 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浴乎谷口之水,是曰「鳳凰 之谷。」

《莊子》云:「鵷雛發南海,飛到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竹實不食。」 舊志云:「夜樂洞中西谷有鳳凰出入,曰鳳凰谷。谷中有鳳浴潭,鳳來浴其中,故名。常有五色雲氣。」

鐵橋西曰大石樓,其南有橋曰「度仙」,相去五里曰小 石樓,有石門,逕路十里可至。

晉袁宏《登羅山疏》云:「遙望石樓,直上十里許。石樓之於山頂,十分之一耳。去縣三十里,便見山基,至所處當百里許,山下皆平敞極目。」 《南越志》云:「石樓右帶牛嶺,左據龍尾,自右可登。」 《山記》云:「相去五里,皆孤高峻峰,邈出雲表,重簷四柱,宛如樓閣,霞灼雲掩,人跡罕到。」 又云:「有石如鞍橋,在石樓之間,望之可高五十餘」 步。有石柱二,色如鐵,亦名鐵柱,故老亦謂之鐵橋,後更名度仙。相傳唐武后時,有何氏女有神仙之術,持一石措小石樓之上,遠觀如畫。舊《志》云:「大小石樓在山上十里,二樓相去五里,其狀如樓。有石門,方廣可容几席,俯視滄海。」 蘇軾《記》曰:「山不甚高,夜半見日。」 此亦異也。山有二樓,今延祥寺在南樓下。李承箕《遊山記》云:「大小石樓,兩峰相際,石脊乃橋也。自宋以來,不可識矣。」

上而「巑岏」至巔三百丈,周迴二百里。下而「斜矗」至麓 三千三百丈,周迴五百二十里。

《山記》云:「宋淳祐中,趙汝馭守惠州,開路於山頂,建亭於衢路凡五處,屐雲先春,橫翠拂松見日。」

羅山之陽有瑤石臺,高六百丈,廣七十丈,其上多奇 石,其下有峰曰「華山」,其南曰「香臺」,又南曰會真,多木 無草,多五色雀。又南有谷焉,前望朱明洞,後臨蝦蟆 峰,是曰「青霞之谷。」又南有丹竈,夜有光,見于東北龍 虎峰,如霞而五色,其草多芝。

《山記》云:「瑤石臺盤根於羅山之南,直上接鐵橋峰,高六百丈,迢迢獨出,勢若削成,綵綺絢爛,如霞錦然。其上有白石,光瑩如瑤,出其頂之左有峰曰華山,仙人華子期之所息也。其南有香臺峰,又前有會真峰,乃子期與朱真人會處,其木多棲五色雀。下歷㟏岈,有青霞谷,乃蘇真人修煉之所,谷前有田,又其前有酥醪觀」 故址,則葛洪北山庵基也。又數里南為沖虛觀,丹竈存焉。月夜望見丹光照耀龍虎峰上。江間見之,芝草亦備,五色鍾其氣也。

其東南有「會仙橋。」

《舊志》云:「石橋橫亙倒垂,神仙常此授受,麻姑來往其上下。」

其陰有玉鵝峰,神女居之。下有三穴,出風雲而雨。東 北曰「大獅峰。」又北九十里有連阜接于增城,曰「鵝嶺。」

《山記》云:「玉鵝峰峻峭,狀如玉女,又名玉娥峰,葛洪妻鮑姑在此登仙。下接風洞、雲洞、雨洞,凡三穴,在大慈寺洞內,俗呼鵝嶺。」 其實鵝嶺在增城縣界,與山相接,自大獅峰北轉可到。

又東兩峰間出,曰「大旗」,曰「小旗。」又東一峰,曰「致雲。」又 南一峰,秀麗特起,曰「玉女。」又西南一峰,如貝而文,曰 「賽寶。」

《山記》云:「玉女峰石上有仙女梳妝之跡,其西有仙姑石,其下有賽寶峰,與玳瑁峰相望。」

又東南曰「雙髻峰」,有仙壇,符竹羅水出焉。過釣魚臺, 東南為碧溪。又西南流為羅陽水。

《山記》云:「羅水出雙髻峰劉仙壇下,壇左右皆竹葉符,流過釣魚臺沖虛觀南十里為碧溪,亦曰羅溪,其一分流過山下西四十里羅陽縣廢城,謂之羅陽水,雙髻峰一名丫髻峰。」

又東南有白鶴峰,又南有峰平而圓,曰「石鼓」,扣之有 聲。又南為松逕口,其東為龍尾岡。又東南四十里,龍 江之水,自龍穴出焉。西北與羅陽水合,南流注於海。

《山記》云:「白鶴峰,唐女仙盧眉娘乘紫雲上此山,其南有白鶴觀址,葛洪東山庵基也。」 石鼓峰頭有石,扣之如鼓,其聲響應海潮。松逕口乃入山之路。自南轉東有龍尾岡,其石纍纍,一里而近,俗呼石子下。其左有毛女寨嶺,昂然若龍舉首,故名龍㟪。《惠州志》:博羅縣南至龍江水歸善界二里,今謂之東江,源出龍川之龍穴山,北流至金溪,瀝羅溪之水入焉。又西流六十里,羅陽之水自北入焉。

「自松逕口至于白水山」,百里而近羅浮之東麓也。

《廣州記》云:「南海增城縣有白水山,有瀑布懸注百餘丈。」 舊《志》云:「白水巖,羅浮之東麓也。有樵人登絕頂,忽遇長澗,中有小石橋,僅可容足,隔澗有二人,對棋於林下,傍列樽餚,果有二小童侍樵人,懼而歸,集鄉人共求之,已失其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