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8 (1700-1725).djvu/6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更言「佛書有花首菩薩會於此。」

花首之北三里,曰《南樓寺》。

《山記》云:「在石樓之南,因得名,本梁延祥寺,毀於唐武宗朝咸通初,別建於浮山之西,有御園在寺旁,迄宋猶存,元末他徙。」 《惠州志》云:「在橫嶺。」

《壇觀攷》:「壇八,觀六,祠四道,院二,閣一,亭一飛雲頂有 神仙聚會壇,蓬萊峰下有列仙壇,飛仙之所往來也。」

《山記》云:「神仙聚會壇在飛雲頂之右,上界三峰之前,邇接泉源福地。列仙壇在蓬萊峰下,劉高尚真人嘗結庵居之。凡諸仙朝元謁帝,煉度宴會往來必由於此,其跡久湮。宋沖虛道士月窗、張湛然始訪得其處,與紫元、留元長共登覽焉。」

朱明洞口有朱真人朝斗壇。

舊《志》云:壇在朱明洞前。蘇軾云:「壇上所獲銅龍六,銅魚一。」 今尚存。

西南有祈雨壇,亦曰「百尺壇」,賜祭則行禮於此。

《舊志》云:「朱明洞前當五龍堂之南,有祈雨壇,其高百尺,唐元宗賜祭之所。嘗因大旱,命道士申太芝首至此,禮醮山川。」

其北有《遺衣壇》。

《山記》云:「壇即葛仙藏遺衣之所。」

雙髻峰有「劉仙壇。」

《舊志》云:「壇在雙髻峰,劉高尚真人打坐處。壇高百尺,左右生竹葉符,鎮壓蛇虎。」

「黃龍洞」,有《七星壇》。

《山記》云:「壇在黃龍洞,有古松七株,上凌霄漢,葛仙嘗在此憇息。」

延祥寺有《明月戒壇》。

舊志云:「壇在延祥寺內,唐僧受戒處。」 見《延祥寺記》。

朱明洞南有沖虛觀。

《山記》云:即都虛觀故址。晉咸和中,葛洪至此以煉丹,從觀者眾,乃於此置四庵。山南曰都虛,又曰元虛,又改名沖虛。洪沒,唐天寶初,置守祠十家,仍度道士二人。南漢鑄銅玉皇像及二侍從像。元祐二年賜額,內有「葛洪祠」 、葛洪丹竈,東坡書四大字。前有玉簡亭,以覆永樂中所賜玉簡。嘉靖初,徙博羅縣道會司於此。

觀中有「澄虛閣。」

《舊志》云:「在今沖虛廊上。」

其左曰《諸仙祠》。

《山記》云:「舊祠中座朱靈芝、華子期,左座鮑靚、蘇元朗、羅萬象,右座單道開,《軒轅集》、黃勵。後祠毀改塑鍾離權、呂喦,復毀。宋時改觀雲堂,惟祠洞賓。」 《純陽集》云:「洞賓遊羅浮,至小庵中,值道士他出,獨一小童在。童揖先生曰:『先生在此乎』?遂竊道士酒以獻。洞賓滿引,使小童盡其餘,童不屑。童素患左目內障,洞賓以所餘」 酒噀其目,忽然開明,若素無患者。乃取筆畫一山于壁,山下作池三口,謂童曰:「汝飲吾酒則得仙矣,不飲,命也,然亦當享高壽。」 言訖,飛入石壁隱去。及道士歸,見所畫山徹壁內外,大驚曰:「山下三口乃喦字,非呂先生乎。」 後童百有五歲而終。

其右曰「葛仙祠」,祠後有丹竈,其泥取之不竭。

《山記》云:「正座塑葛洪,旁有黃野人侍立。」 《茅君內傳》云:「在名山深壑無人跡之處,臨水上作神竈,屋四丈,廣二丈,起基四尺。又當先掘基下土,令必無故陷井冢瘞處,乃開南戶、東戶、西戶三方,立竈於屋中央,口向西,竈四邊令去釜九寸,以塼及細土構立之,亦弗令穿坼,神竈之法畢矣。」 舊志云:「丹竈在沖虛觀葛仙祠」 後,東坡書「葛洪丹竈」 四大字,至今人於其煉丹處撮土為丸,可以療病,取之不竭。道士常以贈人,謂之丹竈泥云。按《山記》:葛仙築壇於此,煉丹壇上有石鼎,今不存。其治藥石臼在流杯池上,謂之藥槽。觀源洞又有藥院,相傳稚川煉丹,竈傍土五色而有光,或取之丸如豆,沉之水輒生泡,頃之白氣如練出水中。

其前曰《玉簡亭》。

《山記》云:「明永樂十年七月十七日,遣道士黃道常同布政司市舶提舉盧善敬設醮於此,瘞所降玉簡,因作亭覆之。簡文略曰:伏願海不揚波,國有禎慶;使命經行,宜益加於調護;仙靈飛越,即自此以逍遙。」

沖虛觀北有「酥醪觀。」

《舊志》云:「即葛仙北山庵基。」 《集仙傳》云:「安期生與神女會元丘,酣元碧之香酒,醉後呼吸水露,皆成酥醪,各乘飆車而去。」 元丘,北方山也,因此得名。《茅君內傳》云:「仙車左驂為飆,右驂為欻,既登山,則脫右驂而駕飈,故有飆輪跡。」

其東曰《白鶴觀》。

按:《舊志》云:即葛仙東山庵基,以峰下有松栖鶴得名。然今惠州亦有白鶴峰,其下亦有觀址,愚謂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