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0 (1700-1725).djvu/10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二十一卷目錄

 河部彙考五

  考

山川典第二百二十一卷

河部彙考五

按:《魏書西域列傳》:「龜茲國南三百里有大河東流,號 計式水」,即黃河也。

《于闐國》城東二十里,有大水北流,號「樹枝水」,即黃河 也。一名計式水。城西五十五里,亦有大水,名達利水, 與樹枝水會,俱北流。

按:《唐書天文志》:「河源自《北紀》之首,循雍州北徼,達華 陰而與地絡相會,並行而東,至太行之曲,分而東流, 與涇渭、濟瀆相為表裏,謂之北河。」

《地理志》:「同州馮翊郡韓城。」武德七年,治中雲得臣 自龍門引河溉田六千餘頃。

按《六帖》,悶摩黎山東距長安五千里,河源其間,流澄 緩下,稍合眾流,色赤,行益遠,他水并注則濁,故世舉 稱西戎地曰「河湟。」

按:《宋史地理志》:「晉寧軍吳堡砦。」元豐四年收復,東 至黃河。

彌川砦。地名「彌勒川」,元符二年賜名。東至黃河六 十里。

通秦堡。地名「精移堡」,元符二年,同砦賜名。東至黃 河一十七里一百二十步。

彌川堡。地名「小紅崖」,元符二年,同砦賜名。東至黃 河四十里。

河州安疆砦。舊名「當摽城」,崇寧二年收復,改今名。 北至黃河一十里。

來羌城。崇寧三年,王厚收復。北至黃河二十里 臨灘堡。北至黃河四十里。

蘭州東關。北至黃河,不及里。

定遠城。元祐七年築,北至黃河一百七里。

廓州寧塞砦。南至黃河,一十五里。

同波堡:南至黃河,不及里。

樂州。《來賓城》。舊名「癿當川」,崇寧三年賜名。南至黃 河一十里。

《安疆砦》。舊名「當摽砦」,與大通、循化皆崇寧二年改。 北至黃河四十里。

積石軍臨松堡。北至黃河,一十五里。

《河渠志》:黃河自昔為中國患,河渠書述之詳矣。探厥 本源,則博望之說猶為未也。大元至元二十七年,世 祖皇帝命學士蒲察篤實西窮河源,始得其詳。今西 蕃朵甘思南鄙曰星宿海者其源也。四山之間有泉 近百泓,匯而為海,登高望之,若星宿布列,故名。流出 復瀦,曰哈剌海。東出曰赤賓河,合忽闌、也里木二河, 東北流為九渡河,其水猶清,騎可涉也。貫山中行,出 西戎之都會。曰闊即曰「闊提」者,合納憐河,所謂「細黃 河」也。水流已濁,繞崑崙之南,折而東注,合乞里馬出 河。復繞崑崙之北,自貴德、西寧之境至積石,經河州, 過臨洮,合洮河,東北流,至蘭州,始入中國。北繞朔方、 北地、上郡而東,經三受降城豐、東勝「州,折而南,出龍 門,過河中,抵潼關,東出三門集津為孟津,過虎牢而 後奔放平壤,吞納小水以百數,勢益雄放,無崇山巨 磯以防閑之,旁激奔潰,不遵禹蹟。故虎牢迤東距海 口三二千里,恆被其害,宋為特甚。」始自滑臺、大伾,嘗 兩經泛溢,復禹蹟矣。一時姦臣建議,必欲回之,俾復 故流,竭天下之力以塞之,屢塞屢決,至于南渡而後, 貽其禍于金源氏,由不能順其就下之性以導之故 也。

河入中國,行太行西,曲折山間,不能為大患。既出大 伾,東走赴海,更平地二千餘里,禹跡既湮,河并為一, 特以隄防為之限。夏秋霖潦,百川眾流所會,不免決 溢之憂,然有司所以備河者,亦益工矣。

禹以大河流泛中國,為害最甚,乃于貝丘疏二渠以 分水勢。一渠自舞陽縣東引入漯水,其水東北流至 千乘縣入海,即今黃河是也。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河源在西徼之外,禹跡所 及,止於積石。」《漢志》:「河水行塞外,東北入塞內,至章武 入海。」章武縣漢屬渤海今入滄州清池縣《六典》:「凡天下水泉,三億三萬 三千五百五十有九。其在遐荒絕域者,不可得而知。 江河自西極達東溟,中國之大川也。百三十有五水, 是為中川;千二百五十二水,斯為小川。」桑欽《水經》 所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江河在焉。酈善長《注》引枝 流一千二百五十二。曾氏曰:「河自西出而南,又東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