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0 (1700-1725).djvu/6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河中府滎河。有汾水。

絳州「正平。」有汾水。

曲沃。有汾水。

稷山。有汾水。

《太平》。有汾水。

按:《續文獻通考》:「山西太原府汾河在府城西二里,西 北出靜樂縣管涔山,經太原、清源、交城、文水、祁縣,至 平遙、介休,南入平陽府靈石縣界。」

汾州府汾河在府城東二十五里,流經介休、平遙二 縣。

平陽府「汾河」源出岢嵐州,流經靈石、趙城、洪洞、臨汾 諸縣,南歷襄陵、太平、絳州稷山、河津、榮河諸縣,入于 黃河。

按《山西通志》:「汾河,其源出太原府靜樂縣北,有二,一 在縣北管涔山天池,一出林溪山龍眼泉,至支鍋石 村合流至寧化所五里,禹之孫昌寧公所定。」縣志作少昊孫 名「定河」,至縣城西南流,經樓煩,歷交城、陽曲、太原、清 源、文水、祁縣、平遙、介休、孝義、靈石、霍州、汾西、趙城、洪 洞、臨汾、襄陵、太平,至絳州東稷山、河津、榮河諸州縣 界,入於黃河。所經州縣,多引渠灌田。

按《靜樂縣志》:縣城東北一百六十里,有管涔山,一名 燕涼山,與林溪山龍眼泉盤曲相連。《山海經》云:「管涔 之山,汾水出焉」,此汾河源也。世傳劉淵隱此得神劎, 又為文中子王通教授之地。

汾河源,一自管涔山天池,一自林溪山龍眼泉,二水 過支鍋石,合流而下。其所經諸州縣,多開渠灌田,獨 靜樂水勢疾急,多衝決之患。

碾河,源出娘娘山,逕縣城南,西下入于汾。

羊兒河,源出自鹿徑嶺下,東流至縣西南一里,入于 汾。

社干河在縣南十五里。源出嵐縣,至縣南王端莊入 于汾。

嵐河即嵐州河源,經流古石門,會龍泉川,過靜遊,東 北入于汾。

監河,源在獨石河村,流至樓煩,南入于汾。

按《嵐縣志》:大賢河在縣南四十里柳峪村,流至劉莊, 合昭濟聖母廟前泉,經樓煩鎮入于汾

按《五臺縣志》,「清水河源出嵐縣北五十里雙松山,經 流樓煩鎮界八十里,入于汾」

按《陽曲縣志》:汾河在縣城西門外,源出靜樂,至寧化 所合定河,南至諸州縣。

南社河在縣城北十里,西流入于汾。

洛陰水,在縣城北三十里。源出新昌郡,合石橋河水, 又合真谷水,數折流至陽曲灣入于汾。

掃谷水,在縣城西一百二十里掃谷,南流經天門谷 入于「汾。」

柳溪在縣城西一里汾水堤東。宋天禧中,陳堯佐知 并州,因汾水屢漲,為築堤,周圍五里,引汾水注之。 烈石泉在縣城西北四十里山下,發源與汾水合流 溉田。

按《太原縣志》:「汾水源出靜樂縣,經府城西流入本縣 南屯等村,由西南馬村流入清源縣界,至夏泛漲,多 沒禾稼。」

洞渦水,在縣城北格等村,合于汾。

沙河水,在縣城西一十里風谷中。經晉陽故城東流 入于汾。

按《清源縣志》,汾河在縣城東五里。《水經》云:「南經梗陽 故城」,是也。

白石水,在縣城西五里。源出白石峪,曲流十里,南入 汾。

清源水,在縣城北五里。源出西山下,東南入汾水。 《永濟渠》自太原縣洛陽村引汾水灌田。

按《交城縣志》,汾河水出靜樂縣管涔山,經流交城屬 地故交村,即汾孔交流之處,流至城東南一十五里, 過大陵城,合渾峪水入靈石去。

孔河,源出縣北一百三十里青崖寨下,東流經板柵 屯蘭馬蘭村,東注于汾。

步渾水在縣城西北五十里。源出馬鞍山前步渾谷, 經縣城東流入于汾。

塔莎水,一名「答沙水」,出縣城東北五十里塔莎谷,南 流經縣城東南,入于汾。

按《文水縣志》,「汾河在縣城東五十里。」

迴馬河在縣城東五十里。南入于汾。

文谷河在縣城北二十里。源出交城縣狐突山,流至 縣境入于「汾。」

按《平遙縣志》:「汾河,其源出自靜樂縣管涔山,經流本 縣二十里橋頭村,迤西介休義棠鎮,西南入雀鼠谷, 至榮河縣入于汾,夏秋泛溢,歷年為民害。萬曆三十 四年,知縣胡謐親率鄉夫,自鹽場至洪相村,相地利 兩岸築堤二十餘里,水就地中行,而民不病湮沒之 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