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0 (1700-1725).djvu/9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山。《赤》疑作亦曰:宋本無曰字白水原西南逕垣縣故城北。《史 記》:「魏武侯二年,城安邑,至垣」,即是縣也。其水西南入 清水,色白濁,初會清流,流注宋本無流注字乃有元素之異 也。清水又東南,逕陽壺城東,即垣縣之壺城,東即垣 縣之壺丘亭,晉遷宋五大夫所居也。清水又東南流 注于河。

河水又東,與教水合。出垣縣北教山,南逕輔山,高 三十許里,上有泉,不測其深。山頂周員五六里,少草 木。《山海經》曰:「孟門東南有平山,水出於其上,潛於其 下,又是王屋之次,疑即平山也。」其水南流,歷鼓鐘上 峽,懸洪五丈,飛流注壑,夾岸深高,壁立直上,經崖秀 舉,百有餘丈。峰次青松,巖懸赬石於中,歷落有翠柏 生焉,丹青綺分,望若圖繡矣。水廣一十許步,南流歷 鼓鐘川,分為二澗,一澗西北出一百六十許里,山岫 迴岨,纔通馬步。今聞喜縣東北谷口猶有乾河里故 溝存焉,今無復有水。一水歷冶官西,世人謂之鼓鐘 城。城之左右猶有遺銅及銅錢也。城西阜下有大泉, 西流注澗,與教水合,伏入石下,南至下峽。《山海經》曰: 「鼓鐘之山,帝臺之所以觴百神」,即是山也。其水重源 雙發,南至西馬頭山,東載疑作截坡下又伏流南十餘 里復出,又謂之伏流水,南入于河。《山海經》曰:「教山,教 水出焉。」又南流注于河。今山海經作西流是水冬乾夏流,實 惟乾河也,今世人猶謂之為「乾澗」矣。

河水又與畛水合。水出新安縣青要山,今謂之彊 山。《山海經》曰:「河長澗水北流入于河。」《山海經》曰:「青要 之山,畛水出焉。」即是水也。此處錯誤當云山海經曰青要之山畛水出焉北流 注于河即是水也河水又東,正回之水入焉。水出騩山,彊山, 東阜也。東流,俗謂之「彊川。」水與石等瓜川合,出西北 石澗中,東南流注于彊水。彊水又東,逕彊冶鐵官東, 東北流注于河。

河水又東,合庸庸之水。山海經作滽滽 注水出河南垣縣宜 蘇山,俗謂之長泉水。《山海經》曰:「水多黃貝,伊洛門也。」 其水北流,分為二水,一水北入河,一水又東北流注 於河。

河水又東,逕平陰縣北。《地理風俗記》曰:河南平陰 縣,故晉陰地,陰戎之所居。又曰:在平城之南,故曰平 陰也。三老董公說高祖處,陸機所謂「皤皤董叟,謨我 平陰」者也。魏文帝改曰河陰矣。

河水西會濝水。一作右會 注水出垣縣王屋西山,濝溪夾 山東南流,逕故城東,即濝關也。漢光武建武二年,遣 司空王梁北守濝關天井關,擊赤眉別挍,皆降之。獻 帝自陝北渡安邑,東出濝關,即是關也。濝水西屈逕 關城南,歷軹關,南逕苗亭西,亭故周之苗邑也。又東 流注於河。《經》書「清水」,非也,是乃濝水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