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0 (1700-1725).djvu/9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薦鮪。」然非時,及佗處則無故河。自鮪穴已上,又兼鮪 稱。《呂氏春秋》稱「武王伐紂,至鮪水,紂使膠鬲候周師」 即是。

洛水,從縣西北流注之。洛水於鞏縣而東,洛汭北 對琅邪渚,入于河,謂之洛口矣。自縣西來而北流注 洛,清濁異流,皦焉殊別。應瑒《靈河賦》曰:「資虛川之遐 源,出崑崙之神丘,涉津洛之峻泉,播九道於中州」者 也。原賦虛作靈峻作版

又東過成皋縣北,濟水從北來注之。河水自洛口 又東,左逕平高縣南。又東,逕懷縣南,濟水故道之所 入,與成皋分河水。

河水又逕黃馬坂北。謂之「黃馬關。」孫登之去楊駿, 作《書與洛中故人處》也。晉書云武帝崩楊駿輔政百官德己公室怨望天下憤然 駿自知素無美望乃徵高士孫登遺以布被登截被於門大呼曰斫斫剌剌旬日託疾詐死後駿果敗死 於馬廄 河水又東,逕旋門坂北。今成皋西大坂者也。昇陟 此坂而東趣成皋也。曹大家《東征賦》曰:「望河、洛之交 流,看成皋之旋門」者也。

河水東逕成皋大伾山下。孫云按史記括地志云大伾山今名黎陽東山在衛 州黎陽南張揖云今成皋非也注《爾雅》曰:「山一成謂之伾。」許慎、呂忱 等並以為丘一成也。孔安國以為再成曰伾,亦或以 為地名,非也。《尚書·禹貢》曰:「過洛汭至大伾者也。」鄭康 成曰:「地喉也」,流。宋本作沇出伾際矣。然則大伾在河內修 武、武德之界,濟、沇之水與滎、播澤出入自此,然則大 伾即是山矣。伾北即《經》所謂「濟水從北來注之」者也。 今沛水自溫縣入河,不於此也,所入者奉、濟、舊本作溝《水 耳》,即溝。舊本作濟沇之故瀆矣。成皋縣之故伾,上縈帶伾 阜,絕岸峻周,高四十許丈,城張翕嶮,崎而不平,《春秋 傳》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即東虢也。魯襄公二年七 月,晉成公與諸侯會于咸。左傳作戚遂城虎牢,以逼鄭,求 平也。蓋修故耳。《穆天子傳》曰:「天子射鳥獵獸於鄭圃, 命虞人掠林,有虎在乎?」舊本作於《葭中》,天子將至,七萃之 士高奔戎生擒虎而獻之,天子命之為柙,畜之東虞, 是曰「虎牢」矣。然則「虎牢」之名,自此始也。秦以為關,漢 乃縣之。城西北隅有小城,周三里,北面列觀,臨河岧 《岧孤》。上景明中,言之壽春,路直茲邑,昇眺清遠,勢盡 川陸,羇途遊至,有傷深情。

「河水」南對玉門,昔漢祖與滕公潛出濟於是處也。 門東對臨河,側岸有土穴,魏攻此。宋本作宋同州刺史毛 德祖,於虎牢戰,經二百日不剋。城唯一井,井深四十 丈,山勢峻峭,不容防捍。潛作地道,取井余頃,因公至 彼,故往尋之,其穴處猶存。

河水又東合汜水。汜音似汜水在成皋故城東  注水南出浮戲山, 世謂之曰「方山」也。北流,車關水出於嵩渚之山也。泉 發於層阜之上,一源兩枝,分流瀉注,世謂之石泉水 也。東流為索水,西注為車關。西北流,楊蘭水注之。水 出非山,西北流注為車關水。又西北,蒲水入焉。水自 東涌,西流,與車關水合,而亂流注於汜汜水。又北,右 合石城水。水出石城山,其山複澗,重嶺,攲疊若城。山 頂泉流,瀑布懸瀉,下有濫泉,東流洩注。邊有數十石, 畦畦有聲。宋本作數「野蔬巖側石窟數口,隱跡存焉」,而不 知誰所經始也。又東北流,注入於汜水。汜水下北合 鄤水,水西出婁山,至冬則煖,故世謂之「溫泉。」東北流, 逕田鄤谷,謂之田鄤溪水。東流注於汜水。汜水又北 逕虎牢城東,漢破司馬欣、曹咎,於是水之上汜水又 北流注于河。《征難賦》盧諶有征艱賦所謂「步《汜口》之芳草,弔 周襄之鄙館」者也。余按疑脫一先字儒之論周襄所居在 潁川襄城縣,是乃城名,非為水目。原夫致謬之由,俱 以「汜」、「鄭」為名故也,是為爽矣。又按郭緣生《述征記》、劉 澄之《永初記》並言高祖即帝位,於是水當有之字陽,今不 復知舊壇所在。盧諶、崔雲「亦言是矣。」余按高皇帝受 天命于定陶,汜水又不在此也。於是求壇,故為髣髴 矣。定淘汜水音泛取其汜愛而潤下 河水又東,逕板城北。有津,謂之「板城渚口。」

河水又東,逕五龍塢北。臨長河塢有五龍祠。應劭 云:「崑崙山廟在河東滎陽縣。」疑即此祠所未詳。 又東過滎陽縣,蒗蕩渠出焉。大禹塞滎澤,開之以 通淮、泗,即《經》所謂「蒗蕩渠」也。漢平帝之世,河、汴決壞, 未及得修,汴渠東侵,日月彌廣,水門故處,皆在水中。 御覽引此作門閭故處後漢書王景傳作皆在河中漢明帝永平十二年,議治 汴渠,上乃引樂浪人王景問理水形便。景陳利害,應 對敏捷。帝甚善之,乃賜《山海經》《河渠書》《禹貢圖》及以 錢帛。後作堤,發卒數十萬,詔景與將作謁者王昊共 防,築堤修堨。後漢書及玉海皆作王吳御覽引此亦作吳下作治渠築堤防修堨起自 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有餘里。景乃商度地勢,鑿山 開澗,防遏衝要,疏決壅積,十里一水門,更相洄注,無 復潰漏之患。明年,渠成,帝親巡行,詔濱河郡國置河 堤員吏,如西京舊制,景由是顯名。王昊及諸從事者 皆增秩一等。順帝陽嘉中,又自汴口以東,緣宋本作緣河 積石為堰河。宋本無河字「通淮」古。疑作古淮《口,咸》曰「金堤。」靈帝 建寧中,又增修石門,以遏淮口,水盛則通注,津耗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