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1 (1700-1725).djvu/10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第七鋪決口,水出于第三、第四鋪并清豐口一,併東 流故道,河槽深三丈至一丈以上,比去年尤為深快, 頗減北流橫溢之患。然今已秋深,水當減落,若不稍 加措置,慮致斷絕,即東流遂成淤澱。望下所屬官司 經畫沙堤等口分水利害,免淤故道,上誤國事。」詔吳 安持與本路監司、北外丞司及李偉按視,具合措置 事連書以聞。九月,中丞蘇轍言:「修河司若不罷,李偉 若不去,河水終不得順流,河朔生靈終不得安居。乞 速罷修河司及檢舉」六年四月庚子敕竄責李偉。 元祐七年三月,以吏部郎中趙偁權河北轉運使。偁 素與安持等議不協,嘗上《河議》,其略曰:「自頃有司回 河幾三年,功費騷動半天下,復為分水又四年矣。故 所謂分水者,因河流,相地勢導而分之。今乃橫截河 流,置埽約以扼之,開濬河門,徒為淵潭,其狀可見。況 故道千里,其間又有高處,故累歲漲落,輒復自斷。夫 河流有逆順,地勢有高下,非朝廷可得而見,職在有 司,朝廷任之亦信矣,患有司不自信耳。臣謂當繕大 河北流兩堤,復修宗城棄堤,閉宗城口,廢上、下約,開 闞村河關,使河流湍直,以成深道,聚三河工費以治 一河,一二年可以就緒,而河患庶幾息矣。願以河事 并都水條例一付轉運司,而總以工部,罷外丞、司使, 措置歸一,則職事可舉,弊事可去。」四月,詔:南、北外兩 丞司管下河埽,今後令河北、京西轉運使副、判官、府 界提點分認界至,內河北仍于銜內帶「兼管南北外 都水公事。」十月辛酉,以「大河東流」,賜都水使者吳安 持三品服、北都水監丞李偉再任。

《許將傳》:將知大名府,會黃河東北二議未決,將曰:「度 今之利,謂宜因梁村之口以行東,因內黃之口以行 西,而盡閉諸口,以絕大名諸州之患。俟水大至,觀故 道足以受之,則內黃之口可塞,不足以受之,則梁村 之口可以止。兩不能相奪,則各因其自流以待之。」 《哲宗本紀》:元祐八年,「是歲,河入德清軍,決內黃口。」 《河渠志》:元祐八年二月乙卯,三省奉旨,北流軟堰並 依都水監所奏。門下侍郎蘇轍奏:「臣嘗以謂軟堰不 可施于北流,利害甚明。蓋東流本人力所開,闊止百 餘步,冬月河流斷絕,故軟堰可為。今北流是大河正 溜,比之東流何止數倍,見今河水行流不絕,軟堰何 由能立?蓋水官之意,欲以軟堰為名,實作硬堰,陰為 回河之計耳。朝廷既已覺其意,則軟堰之請,不宜復 從。」趙偁亦上議曰:「臣竊謂河事大利害有三,而言者 互進其說,或見近忘遠,徼倖盜功;或取此捨彼,譸張 昧理。遂使大利不明,大害不去,上惑朝聽,下滋民患, 橫役枉費,殆無窮已。臣切痛之。所謂大利害者,北流 全河,患水不能分也;東流分水,患水不能行也;宗城 河決,患水不能閉也。是三者去其患則為利,未能去 則為害。」今不謀此,而議欲專閉北流,止知一日可閉 之利,而不知其後日既塞之患;止知北流伏槽之水 易為力,而不知闞村方漲之勢未可併以入東流也。 夫欲合河以為利,而不恤上下壅潰之害,是皆見近 忘遠,徼倖「盜功之事也。有司欲斷北流而不執其咎, 乃引分水為說,姑為軟堰。知河衝之不可以軟堰禦, 則又為決堰之計。臣恐枉有工費,而以河為戲也。請 俟漲水伏槽,觀大河之勢,以治東流北流。」五月,水官 卒請進梁村上下約東狹,河門既涉,漲水遂壅而潰, 南犯德清,西決內黃,東淤梁村,北出闞村。宗城決口 復行魏店,北流因淤,遂斷河水四出,壞東郡浮梁。十 二月丙寅,監察御史郭知章言:「臣比緣使事至河北, 自澶州入北京,渡孫村口,見水趨東者,河甚闊而深。 又自北京往洛州,過楊家淺口復渡,見水趨北者纔 十之二三。然後知大河宜閉北行東。乞下都水監相 度。」於是吳安持復兼領都水,即建言:「近準朝旨,已堰 斷魏店剌子向下北流一枝斷絕。然東西未有堤岸, 若漲水稍大,必披灘漫出,則平流在北京、恩州界,為 害愈甚。乞塞梁村口,縷張包口,開青豐口以東雞爪 河,分殺水勢。」呂大防以其與己意合,向之,詔同北京 留守相視。時范純仁復為右相,與蘇轍力以為不可, 遂降旨令都水監與本路安撫、轉運、提刑司共議,可 則行之,有異議速以聞。紹聖元年正月也。是時,轉運 使趙偁深不以為然,提刑上官均頗助之。偁之言曰: 「河自孟津,初行平地,必須全流,乃成河道。禹之治水, 自冀北抵滄、棣,始播為九河,以其近海無患也。今河 自橫壟、六塔、商胡、小吳,百年之間,皆從西決,蓋河徙 之常勢。而有司置埽創約,橫截河流,回河不成,因為 分水。初決南宮,再決宗城,三決內黃,亦皆西決,則地 勢西下,較然可見。今欲弭息河患,而逆地勢,戾水性, 臣未見其能就功也。請開闞村河門,修平鄉、鉅鹿埽、 焦家等堤,濬澶淵故道,以備漲水。」大名安撫使許將 言:「度今之利,若舍故道,止從北流,則慮河下已湮,而 上流橫潰,為害益廣。若直閉北流東徙故道,則復慮 受水不盡,而被隄為患。竊謂宜因梁村之口以行東, 因內黃之口以行北,而盡閉諸口,以絕大名諸州之